2024年,全球超過80個國家、超過十億人投下手中的選票,《時代》雜誌稱之為「民主成敗之年」,也有媒體認為這一年是「民主最大的考驗」。這場考驗迎來尾聲,回首過去十二個月的選舉,俄羅斯總統大選在打壓異議的肅殺氣氛下進行,塞內加爾現任總統下令推遲大選的行為被裁定違憲,薩爾瓦多總統布格磊(Nayib Armando Bukele Ortez)嚴厲掃蕩幫派取得連任,突尼斯總統賽義德(Kais Saied)則藉由清算潛在對手等專制手段勝選連任,而眾所矚目的美國大選,像個巨大的問號。《衛報》(The Guardian)回顧2024年民主的「表現」,分析民主制度的困境與挑戰。
早在2024年開始以前,全球民主就亮起警示燈。國際民主與選舉協助機構(International IDEA)研究發現,2020至2024年的選舉裡頭,有五分之一面臨挑戰,五分之一的選舉敗選人公開表示拒絕投票結果,還有十分之一的選舉遭受反對黨抵制。這些因素對民主制度提出嚴厲的挑戰,選民也質疑投票程序的可行性,投票率也跟著下降。
英國人顯然受夠了長年保守黨執政的醜聞和運作不良,7月4日大選結果,工黨取得歷史性的全面勝利,但以人口比例來算,投票率也出現普選實施以來的最低數字,僅有59.4%。不過英國人的政治冷漠可能是個例外,因為根據International IDEA梳理的數據,2024年的平均投票率在近20年首次上升。
在這一年之中,專家也發現成功民主制度的支柱——言論自由、平等參與、媒體及企業所有權分散——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由此也可以知道,就算民主沒有衰弱,也確實正遭受攻擊。有專家預測民主將進一步空洞化,另一方面,組織良好的公民及反對派也展示了如何防止民主滑向獨裁專制。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全球民主中心主任里德爾(Rachel Beatty Riedl)指出位於西非「政變帶」(la ceinture de coups dÉtat)的塞內加爾帶來啟發,「我們看到希望的真實可能。」塞內加爾現任總統薩勒(Macky Sall)任期將於4月結束,他2月下令推遲總統選舉,引發國內動盪。但薩勒的企圖並沒有得逞,且激使全國年輕人支持反對黨候選人法耶(Bassirou Diomaye Faye),而法耶以空前的支持率贏得選戰。里德爾表示:「現任當局對民主制度造成疑慮,然後公民和政府機構迫使他們下台。因為公民要求選舉遵照規則進行,民主才能存在於塞內加爾。」
(相關報導:
今年印尼總統大選為何重要?爆發哪些爭議?一次看懂關鍵問題
|
更多文章
)
而在孟加拉,民主問責制則在街頭實行。1月孟國舉行國會大選,選舉期間,反對派的示威遊行受到警方暴力鎮壓,結果現任總理哈希納(Sheikh Hasina)領導的孟加拉人民聯盟(AL)繼續執政,哈希納也連任總理,進入第五屆任期。僅僅過了數個月,大學生發起的公職配額示威,延燒成規模更大的改革運動,抗議哈希納執政損害民主。最終哈希納辭職下台,並逃離了孟加拉。臨時政府由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Muhammad Yunus)領導,目標進行民主改革,從零開始重建國家機關。
2024年 8月3日,在厄瓜多抗議委內瑞拉總統選舉結果的委內瑞拉人民。(AP)
康乃爾大學2024年的全球民主報告主張,對於民主的挑戰,最佳回應是更多的民主,指出在現有制度下,更多的公民參與及更全面的代表性非常重要。而在委內瑞拉,總統馬杜洛(Nicolás Maduro)自2013年上任起,國家就面臨經濟與通膨危機,但選務當局仍宣布馬杜洛贏得今年7月底的總統大選。馬杜洛未曾公布投票數據且鎮壓反對派領袖,引發國內示威浪潮,國際輿論也質疑他操弄選舉,交好的巴西和哥倫比亞拒絕承認選舉結果,他也堅持不下台,深深傷害總統權威。《衛報》評論,充滿爭議的選舉後,委內瑞拉公眾抗議無法達到訴求,長遠來看,「選舉被竊取的可能性」可能會削弱選舉的合法性。
選民對民主期望降低 恐轉向強勢專制尋求「解藥」
如果要舉出2024年全球選舉的特點,除了公眾示威,對於民主的消極態度也引人關注。美國近半的選民表示,民主制度並不能有效代表一般人,民調也顯示,在超過30個非洲國家,對於民主的支持正在衰減。墨爾本大學(University of Melbourne)亞洲研究院主任哈迪茲(Vedi Hadiz)認為,當人們說他們已經放棄民主時,代表他們的期望低於民主可以帶來的成果。
印尼2月舉行總統大選,過去涉及侵害人權的普拉伯沃.蘇比安托(Prabowo Subianto)勝選,他的副手吉伯朗(Gibran Rakabuming Raka)是即將卸任的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的長子。普拉伯沃的對手稱這場選舉受到遭弄,選制相關規定對普拉伯沃陣營有利,佐科威也被指控為了延續影響力而干預選舉,但印尼憲法法院駁回這些異議。
印尼總統大選2月14日將登場:現任國防部長普拉伯沃(Prabowo Subianto,右)和現任總統佐科威長子吉伯朗(Gibran Rakabuming Raka,左)的組合,支持度最高。(AP)
哈迪茲表示雖然大部分印尼人認同民主發展不錯,「但如果深入檢視,他們也會說,民主並沒有改善財富、機會分配不均等問題,也沒有實質保護一般人的權益。」他說,由於可參考的民主範例愈來愈少,在亞洲當一個民主運動者從未如此困難,而隨著右翼民粹崛起、反移民聲浪增加、福利國家衰落,西方主要的民主政體都經歷了民主倒退。而面臨這樣的景況,專制勢力可能會轉向「強勢領袖」作為民主弊端的「解藥」。
億萬富翁介入民主 削弱選民對民主的信任
康乃爾大學的里德爾指出,發生民主倒退的富裕國家數量多得超乎想像,而且在過去,人們很難想像這些國家會受到專制勢力影響。她的研究顯示,民主倒退是逐步發生,很難即時察覺,但會進一步削弱人們對民主的信任。反過來說,這種「倒退」趨勢也是一種動員力量,使擁護民主的候選人團結起來,對抗威權人物,例如前歐盟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在2023年波蘭議會選舉之中領導「公民聯盟」贏得勝利。
(相關報導:
今年印尼總統大選為何重要?爆發哪些爭議?一次看懂關鍵問題
|
更多文章
)
2024年10月27日。在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舉行的造勢活動場上,馬斯克(Elon Musk,右)和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左)。(AP)
11月5日美國大選的出口民調顯示,選民在決定選票去向的時候,「民主」是他們的第一考量。但從多方面看,美國正處於民主危機的最前線。當選人川普(Donald Trump)曾試圖推翻2020年大選結果、誇口在上任第一天成為獨裁者,而且選舉過程也受到境外勢力介入,錯假資訊如風暴席捲,日漸茁壯的富豪階級得以買通政治舞台。
2024年,科技巨擘馬斯克(Elon Musk)向世界示範億萬富翁如何影響一個國家的民主,他不僅僅向川普陣營挹注2億美元,還跳出來拉票、出席造勢大會、並在他的社群媒體「X」放大右傾政治訊息的聲音。馬斯克的介入似乎得到回報,川普勝選後的那一週,他的淨資產就激增700億美元,而且川普還任命他執掌新成立的「政府效率部」(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DOGE),該部門的目標是簡化政府機構,減少不必要的法規,非常可能會影響馬斯克自己的公司。
哈迪茲表示,從印度、泰國到美國,選民都切身感受到億萬富翁帶給選舉的影響,他說這股影響力,可能是造成政治冷感的其中一項因素,「當你看到馬斯克那樣的人走到群眾面前,站上舞台蹦蹦跳跳,那麼公眾似乎沒有什麼清醒、下床、行動的理由。」
女性參政比例提升緩慢 全球選舉性別失衡
儘管2024年參與投票的人數是史上最多,但選票上的女性人選卻非常少,例如印尼總統大選沒有女性參選,而印度、英國、南非和巴基斯坦國會大選之中,也沒有女性角逐總理或總統大位。
截至11月為止,總計17個聯合國會員國的政府首腦由女性出任,相較於2023年的19國,數量略有縮減。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研究指出,除了性別刻板印象阻礙女性政治人物發展,選民也會預設女性候選人的勝選機率較低,因而決定不將選票投給他們,例如美國大選民主黨候選人賀錦麗的女性選民支持率,就比2020年拜登(Joe Biden)還要少。
儘管如此,女性政治人物仍在艱難的2024年繼續豎立新的里程碑。墨西哥城前市長辛鮑姆(Claudia Sheinbaum)成功在總統大選突圍而出,成為墨西哥首位女性總統,此外,墨西哥國會目前的女性參政比例在國際名列前茅。不過總體而言,全世界的女性參政比例並沒有顯著提升,根據各國議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IPU)10月的統計,女性在世界各國立法機關取得的席次平均為27%,僅僅比2023年上升0.2%。聯合國估計,按照目前的速度,我們需要130年才能在最高權力職位達到性別平等。
2024年11月4日。白人女性選民在川普(Donald Trump)的造勢活動上表達支持。(AP)
經濟困境影響選民 執政黨選果慘淡
回首2024年的多場選舉可以發現,選民責怪現任政府無法妥善處理經濟問題,而將選票投給其他候選人與政黨;選舉結果未能匯集成左傾或右傾的全球趨勢,只是單純的「誰執政,誰敗選」。《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研究顯示,在2024年開發中國家的每一場選舉中,執政黨的得票率都下滑了,這是普選制實施以來頭一遭出現這種紀錄。包含英國、日本、奧地利、葡萄牙等國家在內,生活成本持續上漲導致的挫折感激發選民的憤怒,轉化成對當權政黨與政治人物的「懲罰」。
(相關報導:
今年印尼總統大選為何重要?爆發哪些爭議?一次看懂關鍵問題
|
更多文章
)
最終,2024年帶給我們的啟發可能不是來自勝選者,而是接受失敗的落選者。美國大選最為激烈的關頭,川普遭到槍擊,提前投票站傳出炸彈威脅,計票總部部署狙擊手嚴陣以待,而賀錦麗發表敗選演說,承諾「繼續在投票站、法庭和公共廣場奮鬥」。賀錦麗的敗選演說也提到,美國民主的一項基本原則是,如果敗選,我們會接受結果,而正是這項原則,將民主制度與君主制或暴政區分開來。她的話語在數年前可能是陳腔濫調,但在暴力與報復頻繁的2024年、全球許多政體面臨前所未有威脅的今日,反而激起深遠的迴響。7月4日英國大選,保守黨慘敗,選舉隔天,勉強守住國會席位的前財政大臣杭特(Jeremy Hunt)發表演說,指出「我們非常幸運,住在不必聽從炸彈或子彈下決定的國家。這就是民主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