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指出未來四年,也就是在公元2002年以前,將繼續推動完成21世紀台北的戰略佈局,推動台北市舊都心改造及五大副都心的開發建設,讓21世紀台北成為一個先進機能多核心的國際城市…」(陳水扁競選總部新聞稿,1998.10.23)
對於連勝文打出「兩顆心臟」,展現搶進綠營老台北票倉的企圖心,柯文哲第一時間的反應是「人有兩顆心臟不會活」。或許是對這句話的媒體效果頗為得意,相關的比喻柯P一講再講,一下子說「從心臟移植案例看,雙心人長期存活率比單心人差」,一下子又是「當醫生當久了,會用專業回答問題」。
很可惜,因為柯文哲打算要終結「法律人治國」,他的政治知識又很像來自財經頻道的類歷史微戲劇節目,所以很難有人告訴他,跳不出比喻的網羅這檔事在法律界可是很久很久以前就發生過了。幾個世紀前,歐陸法律學者在建構法人理論時,總是會有幾個人提出純粹基於人類生物特性的論點,而這些論點後來都未成立的理由也很明顯:說到底,法人就不是生物上的人。
城市~僅管常常被稱為「她」~也當然不是人。交通發展是城市的根本,透過合理的區位佈局與大眾運輸系統的興建,以發展規模合宜、適度混合使用的多極都會區,對現代都市治理近乎ABC,柯P在媒體前自我標榜的「快人快語」與「科學精神」,由此看來近乎「信口胡謅」與「無視專業」。最讓人玩味的,則恐怕是從柯文哲後來的言論,可以發現他對都市發展的認知,與連勝文有如精神伴侶。
連勝文的「兩顆心臟」除了難解的廣告外,似乎就只有「在西區蓋兩座大樓」。而柯P對於城市發展的理解也不脫「蓋兩座大樓」,因為他反對城市有許多「心」的理由除了「醫學」,便是「多元文化」(雖然他曾說要對多元成家投廢票)、「考量歷史因素」(雖然他說要蓋社會住宅的198公頃裡,有華光社區、有台北機廠)、「經濟不用過度發展」(柯P顯然不知道都市發展策略~不管是陳水扁的六個「核心」或英國倫敦將兩百零四個區域中心區分為四種等級~通常該有什麼)。
僅管柯文哲對台北市發展脈絡的掌握程度讓人懷疑,但網路柯粉為柯P開脫的說辭,有些則指向柯文哲希望保留西區的「歷史風貌」。且不提把「歷史風貌」地區與商業核心二分不知是哪裡來的觀念(世界上最昂貴的辦公室空間,正是倫敦西邊的歷史風貌地帶),台北市西區的發展課題至少可歸納為三類,豈可粗糙地將整個西區混為一談?
第一類,也或許是提到西區時,柯P與柯粉唯一想到的,是城市歷史與文化集中區的保存。然而,老街的保存豈是代表不再「發展」?歐洲的老城區足以在妥適保存歷史建物的同時,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質與商業環境,憑藉著的恰恰是市政當局積極地以政策手段取得公共設施用地。
至於第二類,則是窳陋社區(當中許多是「整建住宅」)的改建。面對這些有明確風險的破落地帶,又豈可抱著一種「城市該有異世界」的獵奇態度?
第三,西區也還是有理當進行高強度商業開發的區域,規模最大也最關鍵的即是台北車站特定區的開發。「在野整合」電視辯論時,柯文哲說他不要「雙子星」,而打算在原地蓋「青年創業大樓」,但「青年創業」豈是蓋一座大樓就可以促成的?台北市的玄關與最重要的轉運樞紐,又為何只因郝市府鬧出弊案,就不宜再做為中心商業區(僅管發展台北車站特定區是民進黨長期主張,而民進黨是「在野大聯盟」最大政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