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最主要的職務是制定或修訂攸關人民權益的法律條並且監督政府行政部門施政。這份職位是相當「專業」的,必須具備相當的學識與遠見,而不是靠外表、音量、拳頭或靠幾位助理從旁蒐集資料就可以勝任的。由於憲法保障人民參政的權益,讓眾多年輕世代不願讓自己始終只是當個旁觀者或搖旗吶喊之人,越來越多投入參選的行列,其實這些都無可厚非。但如果參選的因素是因為「父母曾經是縣市長、議員或政治人物」,又或者是本身因為「發生一件意外事件」,「發起一項社會運動」等,所造就出來的一位類悲劇或英雄人物,而順勢挾帶著此社會氛圍,而無須衡量自己是否具備此職務能力就跳出來參選,甚至因此而當選。請問參選正當性在哪?「選賢與『能』」的核心價值在哪?如此素質的立委這真的是國家人民之福嗎?請大家三思!

筆者從未否定青年參政的熱情,畢竟國家的未來的確掌握在目前這群世代手上。但這些因承襲政治世家、依附家族資源,本身尚無任何服務社會經驗與社會歷練不足之人,或只經由社會事件、運動造就出來的人物,筆者認為尚無具備勝任立委職務的能力。這些年輕世代如真有心參政,想為國家與民服務謀益,筆者建議請先投入基層民意代表選舉開始(如鄉鎮市民代表或縣市議員)。唯有從基層做起,累積實務經驗並充實相關學識能力,一步一腳印,深耕地方基層,假以時日,水到渠成,再行進入中央民意代表,自然就不會有「投票部隊」與「舉手立委」的稱號了。就如同在各行各業的主管,能有今天的地位,大部分都是從基層幹起,認真在自己崗位上打拼,累積相當的年資與經歷得來的。「因勢得利、一步登天」的結果通常是短暫的,經不起考驗的,對國家的整體發展是不利的,對人民也是不公平的。


再次強調筆者從未否定青年參政,但更肯定術業有專攻,人才必須適性分流,況且部分專業性立委已有納入政黨不分區提名的機制。所以社會大眾更應鼓勵讓各界菁英在其領域上充分發揮所長,比如學術人士持續研究,醫生留在醫界救人,歌手繼續創作好音樂。讓真正的專業人士進入立法院為國家人民服務吧! (相關報導: BBC看台灣大選:異軍突起的新政黨——民國黨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