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棒延役恐釀災?核工專家內鬨

核一廠乾式貯存場審查遲未通過,台電將18個月換料改成12個月,核工專家肯定台電換94至98束燃料棒是權宜之計。圖為核一廠乾式貯存設施。(取自原能會網站)

日前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核工博士賀立維指出,全世界400多個反應爐中沒有一個讓燃料棒延役,該退而未退的燃料棒恐使燃料匣變形,若控制棒因此被卡住恐將造成無法彌補的核災,對此一說法,3位核工專家今(17)日嚴詞批評賀立維胡言亂語、外行充內行,卻成為立委、基金會與媒體寵兒,引發網友熱議。

美華核能協會會長江仁台、美國西屋公司核能服務部亞洲客戶計劃前總經理張枝峰、及美國核能公司資深工程師許澄滄等3人今連名投書媒體表示,他們各在美國核能公司工作30多年,對於賀立維誤導台灣的說法必須挺身澄清。

投書文章指出,不同於核電廠有其安全年限,燃料棒安全與否的評斷關鍵是燃耗值,這是以該燃料棒的產生功率與運轉天數而定,並非賀立維指稱的單看運轉天數;無論更換多少燃料棒,只要確認反應爐裡的燃料棒低於其設計的燃耗限值,即無安全上的顧慮。

此外,核一廠乾式貯存場審查遲未通過,台電將18個月換料改成12個月,江仁台等人也肯定,換料期既然縮短,台電換94至98束燃料棒是權宜之計,而非如賀立維所指責的「創舉」。他們同時指出,在沸水式反應器的爐水環境中,燃料棒護套鋯合金的機械性質與抗腐蝕特性相當穩定,而高燃耗的燃料棒通常都放在核爐外圈,就算放置時間加長兩倍也絕不會變形,「核爐外圈功率很低,通常連控制棒都不需要,又何來核災?」

江仁台等人批評,賀立維自從1988年中科院核能研究所副所長張憲義叛逃事件爆發後,即迅速辦理軍職退休離開核能界,他雖有核工博士頭銜,但近年關於反核的言論是外行充內行,卻總是一再頂著專家光環,在大眾傳媒上煽動反核,將台灣民眾嚇得皮皮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