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星達觀點:從宮鬥劇到全民參與─《甄嬛傳》直播馬拉松

《後宮甄嬛傳》受到許多人喜愛,每每重播都會有大批死忠觀眾跟著追劇。(資料照/翻攝自後宮甄嬛傳臉書)

甄嬛傳》自 2011年開播以來,已成為華語影視文化的重要經典,劇情、演員、幕後花絮與背後含意的討論度都居高不下,還屢屢掀起二創風潮,加入AI科技讓劇情變得KUSO。2022 年起,平台開始在春節期間推出「甄嬛馬拉松」直播,這種連續性且長時間輪播的同步觀看模式,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集體文化共創現象。從劇情討論、角色分析到幽默諧音梗、時事聯結與即時創作,《甄嬛傳》從一部宮鬥劇演變成一種全民參與的「生活劇場」。

無極限的諧音梗與網絡幽默

《甄嬛傳》的經典台詞在網友的巧思下,透過諧音、拆解與重組,不斷衍生出新的搞笑用語,形成一種「語言遊戲」。這些梗不僅強化了集體觀看的趣味性,更讓宮鬥劇的嚴肅氛圍轉化為輕鬆詼諧的社群娛樂。例如,甄嬛發現自己只是純元皇后的替代品時,悲痛道:「這幾年的情愛與時光,終究是錯付了。」這句台詞在滴血驗親劇情播出時,被網友幽默改寫為「終究是錯父了」,用來調侃劇中涉及親子關係不明的情節。

此外,經典台詞「無比噁心」被改為數字諧音「5b2c」,而皇帝駕崩則因其音近於臺灣台語的「吃飯」,讓網友反覆調侃「皇帝何時吃便當」;寧貴人台詞「倒難為了祺貴人,一個個把你們搜羅起來 」網友推為「solo起來」;更多有意思的如「多慮了」被轉為「多綠」,指涉皇帝被戴綠帽;甄嬛在大雪之際被趕出甘露寺,果郡王在其生病之際在雪地讓自己低溫,再靠上甄嬛為其降溫,網友留言「甄果拿帖」、「小王退熱貼」。靜白師父因誣陷甄嬛與溫太醫私通生子,最後被拔舌頭,網友因應蛇年寫道:「舌年行大運」、「白舌傳」等,連片尾曲唱的「雙雙金鷓鴣」被改為「涮涮金針菇」。

這種幽默並不只是簡單的惡趣味,更具備一種創造性的再解讀與再詮釋,當這些詞彙成為聊天室共享的「暗號」,它不僅代表對劇情的熟悉,更強化了一種「圈內人」的歸屬感。

新聞的即時更新與情感共鳴

甄嬛馬拉松直播聊天室不僅是劇情討論的場域,更成為一種時事評論的平台。在直播期間,觀眾往往會將當下的社會新聞與劇情巧妙對應,形成一種即時的回饋分享與集體解讀。例如,在大S去世的消息傳出時,聊天室內充滿了悲傷與哀悼,網友們相互陪伴、安慰彼此、釋放情緒。而呼應之前政府預算被凍結的新聞,沈眉莊的名字也被網友調侃為「沈預算」、「眉預算」,形成一種戲謔的取名。此外,浣碧出嫁時以「玉」字取名,也讓網友提案可以稱她為「玉珍」,巧妙與新聞聯結。

這種現象充分體現《甄嬛傳》直播不只是影視消費,更讓觀眾得以透過角色與台詞反映當下的社會氛圍,進而建立情感上的連結。

社群協作與集體創作的文化生態

與傳統的單向觀看模式不同,甄嬛直播聊天室已成為一種高度互動的社群場域,觀眾不僅被動接收劇情,更透過留言、互動與創意發想,共同參與劇情的再創造。例如,許多網友會精準計算播放進度,提醒大家何時會出現經典片段,讓觀眾準時回來「聚會」。當片頭與片尾曲響起時,聊天室中便會出現一片粉紅色動物大嘴圖案,表示大聲唱歌,形成一種獨特的儀式感。此外,角色台詞也被觀眾持續延伸創作,例如端妃對其宮女的台詞:「吉祥,你來說」,衍生為「吉祥,你來驗(血)」、「吉祥,你來回宮」,甚至連廣告也被納入,「吉祥,你來吃葉黃素」等留言不斷刷新。原本的台詞「小允子是有些功夫在身上的」,也被網友創意改編為「繪春是有些白礬在身上的」。

這些即時互動不僅加深觀看體驗,也讓劇集文本在社群中持續演化。這種集體創作的文化生態,實踐了當代網絡文化的高度協作性,也使影視作品的意義從「作者中心」轉向「群體共創」,甚至在地脈絡化。

從宮鬥劇到全民陪伴,甄嬛傳的超越性

《甄嬛傳》雖然是一部宮廷鬥爭劇,卻因為其豐富的劇情、細膩的人物塑造與演員的精準詮釋、與時俱進的文化再造,成為跨越時代與地域的影視現象。透過直播馬拉松的媒介形式,它不僅突破了原本的歷史背景與敘事框架,更透過幽默、時事映射與集體創作,轉化為一種社群共享的文化體驗。

這種現象的意義,不僅僅是讓經典劇重獲新生,更展示了影視文本如何在數位時代中,透過觀眾的參與與創意,持續擴展其生命力。從嚴肅的宮鬥劇到全民共創的「過年儀式」,《甄嬛傳》成了一種超越政治、權力鬥爭的「生活情感」。這樣的演變對於該劇或影迷來說,可貴或可討論之處已不只是權謀的鬥智,而是無數人在聊天室留言的與觀看的行動中,共享一種屬於當代人的記憶與情感共構。 (相關報導: 「甄嬛傳怎麼變成槍戰劇?」網友用AI魔改創作短影音,中國廣電總局下令清查管理 更多文章

*作者為社會觀察家,同時是影劇評論人與樂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