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軍工複合體?
要界定什麼是軍工複合體,可以從第34任美國總統德懷特·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在西元1961年的《告別演說》來探討 ---
強大的軍事組織和巨大的軍火工業的聯姻是美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新現象,在每一個城市、每個州的議事機構、聯邦政府的每個辦公室都能感受到它的總體影響———經濟方面的、政治方面的, 甚至是精神方面的。我們認識到這種發展具有不可避免的需求。然而,我們不可以不去理解它的重大影響……在政府各部門,我們必須防備軍工複合體獲得無法證明是正當的影響力。不管尋求與否。
透過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告別演說可以得知,美國軍工複合體的概念慢慢浮出檯面,而要真正界定何謂軍工複合體,可以從以下概念來知悉:
根據資料可以得知,在美國總統艾森豪的告別演說後,社會科學家提出了軍工複合體的概念,其被視為國家和工業界既得利益的聯盟,這可能導致做出符合聯盟成員利益而不一定符合國家安全利益的決策。這個聯盟擴大到不僅包括軍事機構和軍火工業內部的利益,還包括政治機構內部的利益。
任何關於軍工綜合體的理論的核心都是存在一個強大的國防工業基地,既得利益者可以圍繞它凝聚起來。Smith 所描述的自由主義或制度化方法,取決於 MIC 的性質,即由相互衝突的利益集團和機構聯繫組成。MIC成為一個自我生成的結構(代理),它體現了社會中各個群體的利益。既得利益集團的力量及其對資源的競爭導致了軍費開支的內部壓力,而外部威脅往往被誇大以提供必要的理由。這導致 MIC 給社會其他部分帶來了不必要的負擔,並對民用部門產生了不利影響。它排擠了民用資源,參與其中的公司形成了一種文化,導致效率低下和浪費,並且越來越依賴國防合同,因為它們在民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越來越弱。
二、美國武裝部隊和國防部 (DOD) 與國防公司和國防工業之間的關係
美國軍工複合體 (MIC) 一詞指的是美國武裝部隊和國防部 (DOD) 與國防公司和國防工業之間的關係。儘管國防工業由獲得大部分採購資金的私營公司組成,但由於軍方對武器系統設計有很大的影響力,國防工業在美國軍工複合體中仍是次要的合作夥伴。更具體地說,由於軍方控制了武器系統設計的技術要求,因此軍方在美國軍工複合體中佔據主導地位。國防工業主要回應軍方的願望,儘管這些願望中有些可能是由承包商或外部利益團體事先灌輸的。
儘管國防公司參與設定需求、啟動採購計畫和確保預算撥款,但它們對軍工複合體的影響力被誇大了。美國軍工複合體的一個關鍵機構特徵是依賴私營公司進行工程設計。這種依賴並非普遍存在,美國海軍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外。然而,它足夠普遍,可以被視為一種普遍現象。
(相關報導:
風評:重創加墨卻讓中國鬆一口氣,台灣躲不過的川普關稅戰
|
更多文章
)
而另外在本篇文章中作者對軍工複合體提出三個主要主張。首先,所謂的軍工複合體(MIC)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當時陸軍和海軍轉向私人公司進行飛機設計,而不是像一些分析人士所提出的那樣,在十九世紀後半葉。其次,MIC 在 20 世紀 50 年代形成了現在的形態。艾森豪威爾總統的著名警告實際上表達了對他自己的創造的認可,或許還有類似的沮喪。最後,儘管在上世紀中葉,軍事系統的設計、開發和生產責任從政府到工業界發生了廣泛的轉變,但由於武裝部隊對技術的控制,他們仍然是 MIC 的主要合作夥伴。系統設計的要求。這使得國防工業成為初級合作夥伴。
1. 軍工複合體代表了政府和私人機構之間的互動關係,是行政機構中的軍事機構與私營部門的軍工企業的聯合體,這種聯合體是一種制度性的結合,並在經濟、政治、精神等諸方面對美國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 軍工複合體是一種特殊的利益集團,其主要是會希望透過改變政府政策的方式來獲得更多利益。
3. 軍工複合體還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只有在軍事機構與工業企業之間的密切聯繫完全建立起來後(不論在戰爭時期還是在和平時期這種密切聯繫都在),並在它們對政府的政策產生強有力的持續的影響的情況下,完整意義上的軍工複合體才眞正出現。
軍事機構:雖然它有軍方背景,能極大地影響政府的決策,但它本身只是政府決策的影響因素之一,不能代替政府進行決策,不直接掌控公共權力。
企業組織:由於軍工企業與軍事機構在經濟、人事等各個方面的密切結合,它對政府政策,主要是政府的防務政策的影響遠較其他一般企業大得多。它在美國政治過程中所扮演的是特殊的利益集團的角色。
透過上述資訊可以得知,美國的軍工複合體主要包含以下公司:
1. 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國防承包商,由洛克希德公司和馬丁·瑪麗埃塔公司於西元1995 年合併而成。該公司總部位於馬里州貝塞斯達,擁有超過 123,000 名員工,其中約 70,000 名是工程師、科學家或資訊科技人員。
波音公司成立於西元1916 年 7 月 15 日,一開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美國提供教練機,後來到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波音公司及其合作夥伴共同生產了驚人的 98,965 架飛機,包括著名的 B-17 飛行堡壘。波音占美國飛機總產量的近 28%,在戰爭期間被證明是工業生產的主要貢獻者。這些飛機幫助保證了盟軍的勝利,並成為美國實力和創新的象徵。二戰後的波音重新開始從事貨物和乘客運輸業務。戰爭的勢頭推動了公司戰後在航空航天技術方面的巨大進步,包括飛機的計算機化以及隨著國家的反彈和擴張而進入全球市場。
3. 雷神技術公司 RTX Corporation
雷神公司最初成立於西元1922 年,於西元 1928 年重新註冊,並於西元 1959 年採用 Raytheon 公司名稱。2018年,該公司在全球擁有約67,000名員工,年收入約為253.5億美元。雷神公司超過 90% 的收入來自軍事合同,截至西元 2012 年,它是世界第五大軍事承包商。截至西元 2015 年,按國防收入計算,它是美國第三大國防承包商。
通用動力公司是一家美國航空航太和國防公司,總部位於弗吉尼亞州雷斯頓。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西元1899 年,當時艾薩克·賴斯 (Isaac Rice) 從約翰·菲力浦·霍蘭德 (John Phillip Holland) 手中收購了荷蘭魚雷艇公司,並將其更名為電動船公司。通用動力公司於西元 1950 年代初正式成立,是潛艇製造商 Electric Boat Company 和飛機製造商 Canadair 合併的結果。經過多次收購和投資組合變更,比如收購收購灣流航空航太公司、戰車相關業務、IT 產品和服務公司以及其他造船廠,這也讓通用動力公司再次開始擴張。
5. 諾斯洛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
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航空航太史上的兩位開創性人物:傑克·諾斯羅普和勒羅伊·格魯曼。Jack Northrop 於西元1939 年創立了 Northrop Corporation,將他對創新飛機設計的熱情帶到了最前沿。與此同時,Leroy Grumman 於西元1930 年成立了 Grumman 飛機工程公司。兩家公司在合併成為我們今天所知的全球航空航太和國防領導者之前,都經歷了重大轉型。
MQ-4C人魚海神(MQ-4C Triton)無人機(Northrop Grumman)(Alex Evers@Wikipedia / CC BY 2.0)
在初期,Northrop Corporation 專注於開創性的飛機技術。諾斯羅普的早期設計,如 N-3PB 和 P-61 黑寡婦,展示了軍用航空的創新方法。同樣,格魯曼公司的標誌性設計,包括 F4F 野貓和 F6F 地獄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確立了公司生產堅固可靠的飛機的聲譽。
軍備控制和美國軍控政策
談論到軍備控制和美國軍控政策的部份,可以從軍備控制和美國軍控政策兩大方面來做探討:
論及軍備控制的定義,主要定義為通過雙邊或多邊國際協定對武器系統 (包括武器本身及其指揮控制、後勤保障和相關的情報收集系統)的研製、試驗、生產、部署、使用及轉讓或者武裝力量的規模等進行限制。
美國的軍控政策源自於《軍備控制與裁軍法》,其明確規定其任務是“以促進國家安全的方式”制定美國軍控與裁軍政策。該法案還指出,“作為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方面,軍控與裁軍政策總的說來必須和國家安全政策相一致” 美國軍控政策在冷戰結束後仍深陷於冷戰思維中。儘管世界局勢已發生巨大變化,但美國政府在武器和軍備控制方面的思維模式並沒有相應的改變
論及美國軍工複合體對美國軍控政策的影響,可以從影響動機、如何影響來做探討:
美國軍工複合體對於美國軍控政策的影響,可以先從影響動機開始探討起,其中可以從軍方和軍工企業立場而言,軍方的立場對於軍控政策立場在於多一項政策可能代表國防預算開支的減少,當然對於軍工企業而言則是訂單減少,也會造成其營業額的減少。
另外論及美國軍工複合體的定位,則可以從戰爭時期和非戰爭時期說起,戰爭軍事機構地為提升,導致國防預算也跟著提升,而軍備擴張也讓軍工複合體的地位直線上升,另外這也讓他們的訂單需求變多;至於非戰爭時期軍工複合體透過製造誇大的假想敵也可以獲得很多好處,比如在冷戰蘇聯倒台後透過以北韓或伊拉克為敵來維繫訂單。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各軍種分別制訂許多軍備採購規範與國防工業承包商的軍購作業,即使這些規定有些是相互矛盾或繁複的,但都無礙美國國防工業在二次大戰期間的迅速發展。然而,戰爭結束後,國防經費大減,從西元1944 年910 億美元縮減至西元 1946 年的 450 億,西元1947 年的 140 億,西元1948 年的 110 億美元。
(相關報導:
風評:重創加墨卻讓中國鬆一口氣,台灣躲不過的川普關稅戰
|
更多文章
)
軍費大幅地縮減使得當時海軍部長佛瑞斯特爾(James V. Forrestal)表示說海軍將無法運作與運作不良。於是杜魯門欲統合精簡各軍種在戰時各自為政的軍購規定與作業,以統籌軍購費用及縮減國防支出,遂制定「1947 年軍購法」(ArmedServices Procurement Act of 1947);另設立統一的參謀首長聯席會議(the Joint Chiefs of Staff)負責軍購。這使得國防工業承包商不得不將遊說對象從各軍種負責人轉為最高行政首長-總統。
在西元 2001 年小布希-錢尼總統就職典禮籌備委員會募款金額中,波音、洛克希德-馬丁及雷神三家軍火公司的總捐款就高達 42.5 萬美元。小布希與錢尼一向與軍火商及石油公司關係良好,小布希總統曾任「德州」州長,而該地是軍事工業聚集重鎮,老布希總統在卸任後立即擔任卡萊爾集團(Carlyle Group)的顧問;副總統錢尼也擔任過哈利波頓公司的執行長;副總統夫人錢尼.琳恩(Lynne Cheney)在西元1994-2001 年期間也曾在美國最大軍工企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任職。自從 911 事件之後,小布希政府大量增加軍事採購預算,這使得共和黨小布希政府的政治捐獻逐年增加。西元2000 年軍工企業的總捐款就高達 1,400 多萬美元,其中共和黨約占 65% (9,104,311 美元),民主黨僅占 35% (5,003,985 美元)。
西元 2004 年,軍工企業政治捐款總額更高達 1,600 百餘萬美元,其中共和黨約佔63%,而民主黨約為 37%。
透過上述可以得知,美國軍工複合體透過遊說和政治捐獻的方式來獲取他們利益,也就是透過支持政治人物,來間接影響美國國家安全政策和美國軍控政策。
美國軍工複合體影響美國軍控政策的主要方式是透過遊說和政治捐獻的方式來支持和他們利益差不多的政黨。其中美國軍工複合體試圖透過說服各國相信俄羅斯和中國構成威脅來增加其「安全」感,藉此影響美國的軍控政策。隨著緊張局勢升級,軍工複合體從中獲益,並利用遊說甚至賄賂來確保武器銷售持續進行,例如洛克希德馬丁和諾斯洛普格魯曼,利用其與美國官員和有影響力政客的密切關係來維持甚至增加利潤。
軍工複合體通過遊說活動和政治捐款,對國會議員和行政部門施加壓力,以確保有利於其利益的政策得以推行。他們推動增加軍事開支,研發新的武器系統,並阻撓軍備控制條約的批准。
軍工複合體利用其龐大的資源來影響媒體報導和塑造公眾輿論。 他們強調外部威脅,宣傳軍事力量的重要性,並將軍備控制描繪成對國家安全的威脅。
軍工企業與五角大樓、國防部和其他政府機構有著密切的關係。 這種「旋轉門」現象使得軍工企業能夠在政策制定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並確保其利益得到保護。
結論
透過上述資訊可以得知,美國的軍工複合體中—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波音公司 Boeing Company、雷神技術公司 RTX Corporation、通用動力 General Dynamics、諾斯洛普·格魯曼Northrop Grumman,在美國軍事界中有承攬和製造各種武器,而他們為了維持其地位,和其訂單數量,透過製造誇大的假想敵、政治捐獻給其政治利益相符的政黨來維持其利益和影響美國的軍控政策。
(相關報導:
風評:重創加墨卻讓中國鬆一口氣,台灣躲不過的川普關稅戰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同時也是新創公司共同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