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戰爭三周年之際,烏克蘭仍在血戰泥淖,挑戰與三年前相比毫無二致,但國際社會的關注卻消散如煙。近日基輔遭遇俄羅斯最大規模的無人機襲擊,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終於說出大實話:如果能換取和平或加入北約,他隨時可以下台!一邊是澤倫斯基「為國犧牲」的戲碼,另一邊是其外長急切地宣稱今年就要結束戰爭。然而,這場戰爭真正的主導權掌握在哪裡,還需要他們自己決定嗎?
美國對烏克蘭的態度之轉變,迅速揭露了這場戰爭的本質—當棋局不再符合華府利益時,棋子便可隨時丟棄。曾幾何時,烏克蘭被捧為民主堡壘,然而如今它卻發現自己連進入停戰談判的資格都沒有。美俄在沙烏地阿拉伯密談戰後安排,烏克蘭卻只能被動接受結果。這場外交博弈,充分驗證了前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那句話:「你若不在餐桌上,你就在菜單上。」很不幸,烏克蘭正被擺上談判桌,任由大國切割、分配。
這場交易不僅發生在歐洲,美國在亞洲的佈局同樣令人玩味。隨著川普上台,一場新政風暴橫掃全球,台灣不出意外地再次成為棋局中的「關鍵角色」。有趣的是,許多台灣政客依然樂觀地認為,這場變局將為台灣帶來「歷史機遇」,因為美國終於要將資源從烏克蘭撤回,專心應對印太挑戰。畢竟,只要美軍駐紮台海周邊、軍售不斷,台灣的安全就萬無一失,對吧?
這種論點簡直天真得讓人拍案叫絕!回顧歷史,烏克蘭曾天真地以為,只要勇敢迎戰俄羅斯,北約就會張開雙臂接納它,最終它會成為歐洲的一部分。然而,三年過去了,北約依舊遙不可及,烏克蘭卻已經損失慘重,最終淪為美俄交易籌碼。現在的台灣,是否也正在走上類似的道路?
台灣某些政客興奮地表示,美國撤出烏克蘭、將資源轉向印太是台灣的福音,認為只要台灣軍事實力夠強,就能確保安全。然而,他們似乎忘了,美國外交政策向來是交易至上,不講感情。當華府決定由多邊合作轉向赤裸裸的交易邏輯,國際承諾的價值還能剩下多少?國際安全機制一旦崩解,所謂的「盟友」還能信賴多久?
自賴清德總統上任後,一再強調「台灣是棋手,不是棋子」,聽來振奮人心,頗有運籌帷幄的氣勢。然而,當這種口號與現實發生碰撞,問題就來了:棋手是操盤者,棋子則聽命於人,究竟台灣在這場國際博弈中是誰在下棋?是台灣能決定美國如何運用印太資源,還是美國會決定台灣該如何出牌?
三年前,澤倫斯基認為戰爭是一場歷史機遇,他計算的是:不論是打退俄羅斯或加入北約,烏克蘭都能站上世界舞台。然而,三年後,戰爭未結,盟友意興闌珊,美俄開始討論「如何分配」烏克蘭的未來。曾經被視為英雄的烏克蘭,如今卻發現自己連談判桌上的席次都沒有。
這場戲碼正在亞洲上演,而台灣,會是下一個烏克蘭嗎?
面對川普新政的變局,台灣當然可以選擇樂觀看待,把這一切視為「歷史的機遇」。畢竟,華府依舊會賣我們武器,依舊會在國際舞台上「力挺台灣」,甚至可能有更多政策傾斜。但請別忘了,當大國開始玩交易政治,沒有永遠的承諾,只有當下的利益計算。台灣若仍然沉浸於「棋手」的幻覺,而忽略真正該強化的國防自主與多邊外交合作,那麼當棋局改變時,台灣將發現自己連作為棋子的價值都所剩無幾。
俄烏戰爭三周年,給世界帶來了一個殘酷的教訓:歷史機遇往往只是歷史現實的幻影,當國家安全寄託於外部力量時,最終決定權永遠不在自己手上。烏克蘭的命運已然寫下警示,而台灣,真的準備好面對現實了嗎? (相關報導: 川普親自斡旋 美國眾議院以2票之差通過數兆美元預算案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時事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