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統測報考人數約24萬人一路下滑,2025年跌破7萬人。少子化的衝擊讓「技職教育」更有機會成為學生與家長選擇的新主流、新藍海。在傳統觀念中,高職(技術型高中)常被視為學業成績不理想的選擇,但這種刻板印象逐漸被一個又一個「逆轉勝」的實例打破。許多學生把握機會,勇敢就近適性選讀高職,努力加強專業知識與技術,三年後透過統測、技優甄審、繁星推薦或特殊選才等多元管道,成功逆轉考取心目中第一志願。
事實上,全台已有不少學校展現令人驚艷的成果。台中高工、新竹高工、大安高工等技職名校熱門科系近年來錄取國立科技大學高達九成以上,其中錄取北科大、台科大更高達五成以上。這些學生不僅在技能上具備專業水準,也在學術與實作並重的課程中脫穎而出,展現技職體系培育優秀人才的潛力。
值得關注的技優甄審制度,不再只看筆試分數,而是著重學生在校學習表現、技能競賽、專題製作與證照的評量機制。對於手腦並用、實作能力強的學生來說,這是一條讓天賦自由的公平道路。
此外,繁星推薦計畫只要在校成績表現達標,採計其他多元表現歷程,學生便可推薦進入理想校系,節省準備考試的壓力,爭取更多學習契機。而特殊選才制度則更加強調學生的多元能力,包括創意設計、技術作品、跨域整合等,提供更多元舞台讓技職學生展現天賦,獲得頂尖學府青睞。
技職教育的優勢不僅在升學,高職強調就業導向與產學接軌,著重實作課程、證照考取與企業參訪實習。透過政府推動的「產學攜手合作專班」、「業師協同教學」等計畫,學生在校期間即累積實戰經驗。許多學生甚至在畢業前已獲企業預聘,畢業即就業,且起薪高於大學同期生者屢見不鮮。
放眼AI、大數據、智慧製造的未來,社會需要的不只是會考試的人才,而是能解決問題、懂得實作與創新的專業人才。技職教育的實作導向與課程彈性,正是符應產業所需、實現學生潛能的最佳途徑。
作為一位長期陪伴學生成長的教育工作者,我始終相信:不是每個孩子都適合傳統升學路,技職教育,早已不是退路,而是通往未來的快速通道。會考成績不是人生的終點,而是一個轉彎的起點。選對方向,堅持下去,技職路線,也能飛得又穩又遠。 (相關報導: 軍公教反年改大將喊「肇事別甩鍋年齡」 李來希看三峽車禍:讓全天下老人負責?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高中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