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積電赴美是「戰略交易」,還是「商業掠奪」?

筆者認為,倘若台灣能夠適度調整兩岸關係,不讓美國完全掌握台灣的產業命脈,那麼美國在對台施壓時,也會有所顧忌,擔憂台灣是否會因此倒向中國,如此台灣才能真正擁有談判的餘裕。(資料照,柯承惠攝)

近年來,台積電(TSMC)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投資規模不斷擴大,最新加碼至400億美元,甚至可能進一步引進更先進製程。這項投資是否代表台灣在國際政經格局中獲得戰略保障,抑或是美國對台灣科技產業的「掠奪」?這已成為無法忽視的嚴峻課題。

美國施壓台積電赴美,並非出於善意,而是基於赤裸裸的經濟掠奪與國家利益盤算。川普政府時期,台積電赴美設廠的決策初見端倪;拜登上台後,更透過《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ct)祭出大規模補貼,吸引台積電將技術輸出美國。如今,川普極有可能重返白宮,而他的戰略思維簡單直接:「台灣靠著半導體賺美國的錢?那就把這個產業搬到美國去!」這正是台灣當下最該警惕的問題。

許多論者認為,台積電赴美設廠是台灣對美國「交保護費」,換取安全承諾。但從美國的角度來看,這筆交易根本不是「保護費」,而是強行奪取台灣的核心產業,削弱台灣的籌碼,確保美國在半導體領域的主導權。美國前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早已明言:「所有先進晶片都在台灣生產,這是不可接受的。」這句話充分暴露了美國的企圖:不允許台灣擁有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絕對主導權,必須將其分散至美國控制之下。

美國的「掠奪計畫」不僅限於台積電赴美設廠,更可能擴大至技術轉移與產業鏈重組。川普若再度當選,美國勢必進一步要求台積電將最先進製程(如1奈米以下技術)移至美國本土生產,甚至逼迫其與英特爾(Intel)合作,削弱台積電的技術壟斷優勢。對台灣而言,這意味著半導體護國神山的戰略價值將逐步被美國掏空,台灣失去的不僅是產業領先地位,還有在國際談判中的籌碼。

令人憂心的是,台灣政府對於美國的產業掠奪行動,幾乎毫無反制措施。台積電雖然是IPO公司,但它的發展與台灣的國家安全緊密相關。政府不僅未對台積電的技術輸出設下防線,甚至未曾公開表態反對,完全讓美國予取予求。反觀印度,當美國要求其降低對中國的貿易依賴時,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立刻主動提出購買美國能源,以換取談判空間。台灣政府卻毫無防範,只顧著加碼投資美國,甚至未意識到這是台美關係開始失衡的信號。

更令人擔憂的是,台灣對美國的過度依賴,已讓自己陷入無路可退的困境。當台積電赴美後,美國還需要台灣嗎? 台灣以為「捆綁美國」就能換取安全,但事實上,當台積電技術與產能逐步移往美國,美國對台灣的依賴就會降低,這將使台灣在未來的談判中毫無籌碼可言。屆時,美國若提出更嚴苛的軍購要求或政治條件,台灣將毫無反制能力。

回到「避險者」戰略,確保台灣談判籌碼

在國際關係學中,有一種稱為「避險者」(Hedger)的策略,即在兩大強權之間維持一定的靈活度,不完全倒向任何一方,以確保自身的國家利益。過去台灣曾在美中之間取得了一定的戰略平衡,並未完全依賴美國,也未與大陸全面對立,從而維持了國際談判空間。

如今,台灣卻走上了完全倒向美國的單邊戰略,導致與中國的關係極度緊張,甚至讓美國有恃無恐地對台灣產業進行掠奪。當我們失去與中國的互動管道,美國施壓時,我們就只能被動接受。 倘若台灣能夠適度調整兩岸關係,不讓美國完全掌握台灣的產業命脈,那麼美國在對台施壓時,也會有所顧忌,擔憂台灣是否會因此倒向中國,如此台灣才能真正擁有談判的餘裕。

台積電赴美是戰略交易,但台灣不能坐視被掏空

台積電赴美確實是一場戰略交易,但這筆交易的主導權完全掌握在美國手中。若台灣繼續被動接受,最終將付出慘痛代價。台灣政府必須採取行動,防止美國一步步蠶食台灣的半導體產業,確保技術核心仍留在台灣。  

此外,台灣應重新審視自身的戰略定位,避免過度依賴美國,並尋求與大陸建立一定程度的戰略互動,以增加在國際談判中的籌碼。當美國發現台灣仍保有轉向中國的可能性時,它才會在談判時有所顧忌,而不敢無止境地掠奪台灣的資源。歷史已無數次證明,過度依賴單一強權,最終只會換來被拋棄的命運。台灣若不希望成為下一個烏克蘭,就必須儘快調整策略,確保自己的未來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落入他國的掌控之下。 (相關報導: 「缺電」成台積電考量關鍵?陸行之2點看擴大赴美:美國找高毛利的出來頂罪 更多文章

*作者為時事觀察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