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川普貿易戰對北京極限施壓,反讓台灣身陷險境?!史丹佛學者談護台戰略的「走鋼索悖論」:嚇阻不足則誘敵、過度施壓反招禍

(由ideogram 2.0 Turbo繪製)
史丹佛大學的​梅慧琳與布蘭登·約德(Brandon Yoder)近日警告華府的決策者,處理台灣問題就像是走在鋼索上,而恰如其分地做好「威懾」,就像是在鋼索上頭保持平衡——問題是一心打壓中國的華府,正在失去平衡。

梅慧琳(Oriana Skylar Mastro)目前是史丹佛大學弗里曼-斯波格利研究所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CISAC)的研究員,約德(Brandon Yoder)則在該中心擔任訪問學者。《外交事務》在賴清德就職總統週年當天,刊出了兩人合寫的〈台灣鋼索〉(The Taiwan Tightrope)一文,兩位作者指出,雖然台海緊張局勢正在升溫,不過華府對台政策的爭辯卻依舊沒有塵埃落定。美國對台戰略大致圍繞著阻止中國攻擊台灣,從過去三屆美國政府的做法大致上都有這三個組成部分:提升美國與台灣在軍事上自衛的能力;透過外交手段表明美國保護台灣的決心,同時向中國保證不支持台獨;運用經濟壓力減緩中國的軍事現代化進程。

梅慧琳與約德指出,上述三個要素之間究竟該如何平衡才對,華府卻至今沒有共識——而這種平衡某程度也決定了威懾實際上會是什麼樣子:有人認為,外交施壓並在軍事上有所克制(以免激怒中國),可以讓北京與台灣保持距離;也有人認為,除非華府大幅加強在亞洲的軍事部署,否則威懾就會失敗;艾薩克・卡登(Isaac Kardon)與珍妮佛・卡瓦諾(Jennifer Kavanagh)最近提出了第三種方法強調加強台灣的自衛能力、同時也提供美國的離岸支持,才是維持威懾、同時避免風險升級的最佳途徑。不過梅慧琳與約德認為,上面三種威懾做法都沒有解決美國戰略核心的矛盾:

做得不夠,北京可能賭一把——在美國有所反應前奪取台灣;做得太多,可能讓中國領導人認定,武力才是統一的唯一途徑。

面對這樣的困境,​梅慧琳與約德主張​只靠更強的軍事或更大膽的外交是不夠的,台灣戰略需要的是一套精準的再武裝、再保證以及保持克制的策略,才能在軟弱與魯莽之間取得平衡。若能結合前沿部署、外交克制、以及選擇性的經濟相互依存,更能在相互強化的同時維持可信的威懾,同時也避免挑釁。問題是川普上台後的對台政策搖擺不定,擺盪於苛刻的交易主義(像是「解放日」對台灣進口商品宣布的32%關稅)與低調的對台支持(透過跨黨派訪問及暫停最高關稅),兩位作者認為美國政府制定對台策略的時間已經不多。

軍事層面​

美國軍方正在加強台灣周邊的軍事部署,比方說擴大在菲律賓的基地使用權、強化日本西南諸島甚至是西太平洋的軍事能力。在菲律賓,美國新增了4個基地的使用權(總數來到9個),距離台灣最近之處甚至只有幾百英里;在日本,美國與日本在2023年達成協議,將駐日美軍陸戰隊進行改組,從原本以砲兵為主的第12陸戰團改編為一支2000人的濱海團快速反應部隊,著重在沿著第一島鏈行動,美軍也增加聯合軍事演習、希望在日本的領土上整合防空與飛彈防禦系統。 (相關報導: 蔡英文的「非典型」外交突圍!《日經》解析:「中國大使不能去的地方」她能去,擘劃台灣全球韌性新藍圖 更多文章

不過梅慧琳與約德建議,美軍在太平洋的部署更需要質的轉變,才能阻止中國動用武力統一台灣。美國除了需要增加前沿部署,更需要具備阻止共軍穿越台海的能力,像是戰略轟炸機、潛艦和反艦飛彈,並且保持作戰的高度靈活性。比方說,華府應優先確保在日本和菲律賓前進部署潛艦的補給艦,讓美軍的水下戰力無需返回關島或夏威夷即可重新裝載、補給和武裝。此外,美國也應當在澳洲和菲律賓建立轟炸機基地,在日本西南諸島和菲律賓北部部署反艦飛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