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川普2.0時代,涉及美國敏感技術和高科技產品的出口管制將更為嚴格,相關議題已經成為台灣高科技產業在國際市場運營中不可忽略的一環。專家指出,如何優化與制裁、出口管制相關的內部控制流程,將是台灣廠商未來面臨調查時,是否能夠透過舉證免責的重要關鍵。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日前舉辦「川普2.0下的出口管制浪潮:台灣高科技產業在貿易合規與美國投資的應對策略」研討會,聚焦於美國出口管制及美國投資稅務相關注意事項,邀請出口管制與美國稅務專家分享最新的美國出口管制法規,以及台灣企業因應變動的行動建議,提供台灣企業全面性考量。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所副教授施明遠(Mark L. Shope)說明美國出口管制規定的複雜性及其對台灣的影響,特別是在2025年1月美國工業安全局(BIS)臨時最終規則的修訂下,引入了對於IC晶片和人工智能模型權重(AI model weights)的新管制。台灣身為全球半導體製造業的領導者,面臨新的美國出口管制挑戰,必須遵守更嚴格的要求。
納入「白名單」有望迎接更多訂單 但也肩負更嚴格的義務
談到美國近期實施的半導體晶片分級管制,以及BIS公布的封測廠(OSAT)與IC設計業的「白名單」機制,普華商務法律事務所合夥律師李益甄表示,納入名單中的廠商雖然可能因此迎接更多的訂單機會,但也意味著負有更嚴格的客戶盡職調查及出口法規遵循義務。
李益甄指出,企業如果希望加強合規性,可以申請加入國貿署認證的企業內部出口管控制度(ICP)。對台灣廠商而言,建立一套有效的客戶盡職調查制度至關重要,如何優化與制裁、出口管制相關的內部控制流程,將是未來面臨調查時,是否能夠透過舉證免責的重要關鍵。
台美類租稅協定若通過 可減輕台廠赴美投資稅務壓力
隨著護國神山台積電宣布擴大美國投資案,台商赴美設廠議題受到關注。資誠美國業務負責人蘇宥人說明美國投資與派遣員工赴美在稅務上應注意事項,並且介紹2025年最新的台美類租稅協定的發展進程。
蘇宥人表示,該協定包括降低扣繳稅率、明確規定常設機構的認定、短期外派員工稅務減免及互惠條款,一旦通過將有望減輕台灣企業在美國投資的稅務壓力,促進台美雙邊經濟合作。
蘇宥人認為,在全球貿易壁壘日益增加的環境中,企業應思考如何制定有效的美國投資策略,並諮詢外部專家,在法令遵循的前提下優化貿易決策,運用專業策略來降低相關風險,在「川普2.0」時代掌握市場先機。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