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發現最新特有種!秒列「極度瀕危」全球剩數百隻,1繁殖行為很獨特

台灣師範大學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於3月20日正式發表台灣特有新種—「魚池琴蛙」(Nidirana shyhhuangi)。(圖/翻攝自FB/Taipei Zoo 臺北市立動物園)

台灣生物多樣性再添新成員!台灣師範大學與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於3月20日正式發表台灣特有新種—「魚池琴蛙」(Nidirana shyhhuangi)。這種體型嬌小的蛙類因獨特的繁殖行為與極度受限的生存環境,目前全球僅存於南投魚池鄉兩處棲地,族群數量估計僅剩300至700隻,被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三大科學證據 確立魚池琴蛙獨立物種地位

過去豎琴蛙被認為分布於日本琉球的石垣島、西表島,以及台灣南投魚池鄉。然而早在40年前,台灣學者陳世煌便察覺台灣的豎琴蛙與琉球琴蛙存在差異,但當時缺乏分子證據,未能確認其為獨立物種。

2019年台師大與琉球大學合作研究,透過遺傳分析、形態比對及叫聲特徵三方面的綜合證據,終於確立其獨立性,並於2025年2月27日在國際動物分類學期刊《Zookeys》發表,正式命名為「魚池琴蛙」。

研究指出,與琉球琴蛙相比魚池琴蛙體型較小(小於3.5公分)、大腿橫紋較多,且其鳴叫聲頻率較高、節奏較急促,與琉球琴蛙低沉緩慢的叫聲大相徑庭。研究團隊特別以「shyhhuangi」作為種小名,以紀念陳世煌教授的發現。

與琉球琴蛙相比魚池琴蛙體型較小(小於3.5公分)、大腿橫紋較多。(圖/翻攝自FB/Taipei Zoo 臺北市立動物園)
與琉球琴蛙相比魚池琴蛙體型較小(小於3.5公分)、大腿橫紋較多。(圖/翻攝自FB/Taipei Zoo 臺北市立動物園)

泥窩築巢習性 繁殖行為獨特

魚池琴蛙最令人驚嘆之處,在於其特殊的繁殖行為。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春富表示,魚池琴蛙是台灣唯一會築泥窩的蛙種,雄蛙會在靠近水域的土坡上挖掘一個壺狀泥窩,並躲在其中鳴叫吸引雌蛙。當雌蛙進入後,雙方會在窩內產卵,蝌蚪則會先在窩中孵化,直至大雨沖毀泥窩,才回到水域中成長。

這種繁殖策略使魚池琴蛙極度依賴穩定、潔淨的水源與適當的土質。然而目前其棲地僅限於南投縣魚池鄉的蓮華池與日月潭周邊濕地,總面積僅0.014平方公里。由於環境變遷、農業污染、人為開發等威脅,魚池琴蛙的生存岌岌可危。

魚池琴蛙是台灣唯一會築泥窩的蛙種,蝌蚪會先在窩中孵化,直至大雨沖毀泥窩,才回到水域中成長。(圖/翻攝自FB/Taipei Zoo 臺北市立動物園)
魚池琴蛙是台灣唯一會築泥窩的蛙種,蝌蚪會先在窩中孵化,直至大雨沖毀泥窩,才回到水域中成長。(圖/翻攝自FB/Taipei Zoo 臺北市立動物園)

保育刻不容緩 人工繁殖計畫啟動

由於魚池琴蛙族群數量極低,且兩個棲地相隔8公里,對小型蛙類而言已無法自然交流,導致基因多樣性受限。研究團隊指出,颱風、豪雨、人為干擾或棲地開發,皆可能成為導致其滅絕的關鍵因素 (相關報導: 台灣發現全新物種!「青蜂枝牙鰕虎」神似蜂鳥 中山大學團隊親自取名 更多文章

為保護這項珍貴的台灣特有種,農業部已修訂「豎琴蛙保育行動計畫」,改為「魚池琴蛙保育行動計畫」,並與林業試驗所及林保署南投分署合作進行棲地維護。此外台北市立動物園也成功進行人工圈養繁殖,未來計畫進一步強化保育與繁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