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大惡罷終將失敗的三大結構性原因

筆者認為,作為中間選民、支持監督力量的民眾,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隨之起舞,不要聽到執政黨說了什麼危言聳聽的話就相信,也不要被身邊極端政治立場的人所動搖。(資料照,柯承惠攝)

民進黨會選擇推動大罷免,是經過精密的政治計算與地方協調的結果。時間倒回2024年總統大選暨立委選舉的結果:三黨不過半,在野黨團結則大於執政黨,這樣朝小野大的局面,不只讓賴清德為首的黨中央感到極度不適,也讓許多原本以為可以連任的民進黨區域委員訝異不已,怎麼會丟掉選區,過往的經營累積該如何延續?

這些失勢的前綠委們希望可以捲土重來,例如港湖、台中與桃園的幾個選區,畢竟會敗選除了大環境之外,還有不少選區是因為有第三勢力的介入,選票被分掉。但如今局面改變,如果能夠重新選舉,也許是有機會扳回一城。這幾股蠢蠢欲動的量能,其實是綠營大罷免最主要的底氣。所以大罷免真正有機會成案,其實是非常的少數,這點連民進黨自己都很清楚。即便如此,綠營一開始還是推動全台亂罷,主要就是為了造起一股勢,但等到二階段時,就會一一露出真面目。

對綠營而言,大罷免要成功,必須要有三大條件,第一是中央與地方暢通無阻的溝通,第二是中央要不斷推出有利論述,成功產生政治仇恨感,第三則是地方能夠承接仇恨值,轉化成為地方動員的量能,出來連署、出來罷免。然而第一點中央地方有共識,就在前幾日新聞揭露,罷免團體對於民進黨所承諾的動員量能感到非常不滿意,凸顯即便民進黨主導的大惡罷行動,也出現只想要收割,但出力都讓罷免團體出的窘境,也難怪罷免團體會直接開槓民進黨中央。

而第二點,綠營要不斷產出政治攻防論述,這其實是有難度。正所謂「當家鬧事」的標籤已經貼上,世界上也罕見執政黨推動罷免在野黨,已重新取得全面執政的情況。所以即便當前各種關於總預算刪凍的謠言滿天飛,但隨著開始院會質詢,在野黨委員也一一破解各種造謠,綠營要持續穩健的提出子彈,確實有後繼無力的情況。當然不排除近期抗中保台的社會氛圍持續在醞釀中,但國人長期對於民進黨販賣芒果乾的行徑也是看得一清二楚,是否能夠再被仇恨動員,值得後續關注。

最後綠營地方人士是否有意願動能,又有多少量能?這考驗著賴清德主席的威信到底能夠貫徹到哪一個層次。然而,民進黨高雄市議員黃明太公然的挑戰、逆風發聲,認為高雄市也是朝小野大,但陳其邁市長卻能夠順利推動市政,也沒有打算動員罷免在野黨議員。而賴清德將中國公然視為敵對力量,加劇兩岸緊張關係,除了幫到民進黨之外,卻是苦了全台灣人。顯然,並非所有綠營的人都認同賴清德主導的大惡罷,因為在民進黨骨子裡,基因中,這樣的行為就是在破壞民主自由的真諦。

這三大結構性的因素,將會讓大惡罷行動虎頭蛇尾,後繼無力。作為中間選民、支持監督力量的民眾,我們能做的就是不要隨之起舞,不要聽到執政黨說了什麼危言聳聽的話就相信,也不要被身邊極端政治立場的人所動搖。適時的給予在野黨委員們信心與支持,讓他們知道要堅持做對的事情,才對得起選民。而這場鬧劇,很快就能夠結束。 (相關報導: 震撼彈!花蓮議長張峻表態支持罷免傅崐萁 痛批他毒瘤:國民黨不切割將泡沫化 更多文章

*作者為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