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秦始皇的功業必定要提他兼併六國、一統天下後,推行「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對後世貢獻厥偉。然統一度量衡的鼻祖,得追溯比秦始皇早100多年、戰國時期秦孝公的大良造「商鞅」。日前去上海博物館看展,仔細研究了國寶級文物「商鞅方升」,以202.15CC(立方公分)為一升,是商鞅變法、統一度量衡時所監製的標準量器。於是我腦海自然浮現他讓秦國走向富強之路,死後屍身卻被處以車裂示眾、相當悽慘,令人不勝唏噓!
商鞅變法20年 徙木立信起手式
戰國時期秦孝公(382—338 BC)在位時,秦國面臨內憂外患,內有貴族壟斷朝政、民生凋敝,外部環境則是因周王室衰弱、諸侯國之間廝殺激烈,秦國隨時可能被他國併吞。秦孝公認為非改革不可,因而重用從衛國來的商鞅(390—338 BC),展開一系列變法圖強的舉措。
不過在新法實施前商鞅做了一件事,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徙木立信」。商鞅在都城櫟陽的市場貼了一張公告:只要民眾把三丈高的木樁搬到市場北門就獎賞十金。起初民眾覺得有趣、但因太簡單了沒人相信,於是商鞅又把賞金提高到五十金,結果還真有人去搬了木樁,商鞅也如承諾給了五十賞金,因為在市場公告、消息很快傳開,從此民眾就相信官府說話是當真的。

勵行法家精神 不分貴賤皆須守法
商鞅以法家精神為秦國擘劃強國之路,不論親疏、貴賤,從貴族到平民都要守法。剛開始因為太嚴格了、反抗的人很多,連太子嬴駟也犯了法,商鞅為了樹立權威就拿這件事開刀,說太子犯法是因為老師沒教好,於是兩位老師—-貴族公孫賈和太子的叔叔公子虔就倒楣了。公孫賈被處以「黥刑」,在臉上塗黑刺字,等於毀容;公子虔在數年後觸法,即便是秦孝公的弟弟、商鞅也完全不假辭色,處公子虔「劓刑」,也就是把他的鼻子給削了,可以想見這對公子虔的身心是非常大的傷害,導致公子虔足足有八年不願出門,另一方面卻也顯示秦孝公是多麼挺商鞅。
商鞅此舉嚴苛但有效,達到震懾目的,為他強力推行新法掃除障礙。
統一法度為核心 嚴刑峻法為手段
商鞅不准人民議論新法,即使稱讚也不行;他鼓勵民眾相互告發,有人犯法知情不報是要受罰的、甚至被腰斬或流放;但誣告也不行,而且告發對象有限制,子女不能告發父母、奴僕不能告發主人,商鞅的目的是要把民眾的精力引導到農務和軍事上。
他在秦國推行「重農抑商」,認為如果大家都去做生意就沒人種田了,如此一來糧食得靠進口,會讓秦國對他國產生依賴。而且商人經商四處流動,會很難管理,必然影響稅收。此外,商鞅採「擴大田畝」政策,讓平民也可擁有私人土地,將會更積極務農。而他「改革稅賦」實行「人頭稅」,不管擁有土地多少都是按人頭收稅・來鼓勵民眾開墾荒地。同時,商鞅還制定嚴格的「戶口登記管理制度」,有效控管人民。(圖3) (相關報導: 陳羋妡觀點:傷害台北故宮的「中國廈門公司」竟是台灣廠商?到底誰賣台? | 更多文章 )

軍事改革推爵位制 造就秦國虎狼之師
經過這番經濟改革,秦國人漸漸富了起來,但國家還不夠強!商鞅在軍事改革上訂下「二十等爵制度」,爵位高低以斬獲敵人首級數量為衡量標準,爵位愈高地位愈高、愈受尊崇,享受的特權也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