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商務部再次宣佈新的反傾銷稅名單,將針對「從東南亞出口至美國、但生產工廠是由中國資本擁有」的太陽能電池與面板,課徵最高3403.96%的進口關稅,此舉除了打集中製產品,同時還嘗試抑制國際市場的洗產地歪風,以及給予那些天枰傾向北京的東南亞國家一個無聲警告。
《日經亞洲》報導指出,根據商務部聲明顯示,此一反傾銷關稅政策,將適用於從柬埔寨(Cambodia)、泰國(Thailand)、越南(Vietnam)與馬來西亞(Malaysia)進口的太陽能電池和模組。主要針對那些以不公平價格在美國本土銷售產品,或其產地政府有對自家企業提供不正當補貼,構成不公平貿易的企業實施,而且上述四國適用稅率也大不相同。
US sets tariffs as high as 3,403% on solar cells from Southeast Asia https://t.co/GYaQTR7HDT
— Nikkei Asia (@NikkeiAsia) April 22, 2025
進口關稅幅度如下:
柬埔寨:最高上看3403.96%
泰國:最高上看799.55%
越南:最高上看542.64%
馬來西亞:最高上看168.80%
正式聲明中除了提到適用國家,還特別點名部分大型廠商,如昊能光電(Hounen Solar)、天合光能科技(Trina Solar Science & Technology)與晶科能源科技(Jinko Solar Technology),則將「適用特定企業」稅率。這三家太陽能廠商都來自中國大陸,分別在柬埔寨、泰國與越南設有生產線,同時也在美國境內設立分公司,而他們早在2022年就被華府盯上,經過調查後發現,這幾家製造商將自家零件轉運至東南亞組裝,再以當地國家名義向美國出口完成品,藉此規避美國的對中國的高額進口關稅。

由本地廠商組成的「美國太陽能製造商貿易聯盟」(American Alliance for Solar Manufacturing Trade Committee),向華府指控中國同業對手,利用位於東南亞國家的據點,以低於市場價的低價向美國大量銷售太陽能零件,同時還能獲得其政府的不公平補貼,導致美國本土製造的產品根本無法與之競爭。
聽聞商務部的宣告,聯盟首席律師布萊特比爾(Tim Brightbill)表示,這份宣布是美國太陽能產業的「重大勝利」,「這證實我們長期以來的觀點—那些中國企業不斷在作弊與破壞體制,同時打壓美國公司,並試圖奪走美國工人的工作機會與收入。」

其實為了保護自家產業,美國近年來不斷針對中國的太陽能與綠能產品,以多種藉口祭出打擊措施。打從今年(2025)1月1日起,美國將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晶圓與多晶矽(polysilicon,太陽能關鍵材料),關稅稅率一舉提高至50%。之所以要這麼做,是因為在全球太陽能供應鏈上,中國在多個關鍵領域市占率高達90%,靠著「成本與售價」優勢,吸引許多有意發展綠色能源的國家與廠商。
這個最新決策,勢必將讓東南亞4國面臨更大難題,除了要處理不久前宣告的對等關稅,面臨最高49%進口關稅的他們,如今肩上又多了一個重擔,該如何在接下來談判中替自己爭取到最佳狀態,也將考驗各國談判代表的智慧。而因為地緣關係也無法完全切割中國,未來要如何在兩強之間平衡,也成為東南亞4國政府現階段最大考驗。 (相關報導: NASA從太空中拍下中國「第二座長城」:長400公里、寬5公里的內蒙「太陽能巨大發電場」 | 更多文章 )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ITC)預計將於6月2日,做出最終稅率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