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嬪妃們過世後,遺物怎麼處理?專家揭開電視劇沒演的「背後心酸歷史真相」

妃嬪一旦過世,生前由皇帝賞賜的財物將由內務府回收,重新分配給他人,突顯清宮制度的嚴格與冷酷。(示意圖/取自IMDB)

許多人愛看古裝劇,尤其對後宮生活充滿想像,妃嬪們穿金戴銀、宮殿富麗堂皇,彷彿過著無憂無慮的奢華日子。但現實的清朝後宮,其實遠比戲劇更為嚴苛與冰冷。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指出,清代妃嬪所擁有的一切,無論多華貴,基本上都只是「使用權」,並非真正屬於她們個人,甚至可能會被「回收再利用」。

清宮嬪妃們去世後,她們的珠寶首飾會怎麼處理?

皇帝擁有整個天下的財富,皇后和妃子們作為皇帝的配偶,自然會根據身份、地位和受寵程度,得到皇帝在財富方面的賞賜,這其中就包括珠寶首飾。不過,這些皇后和妃嬪去世後,她們曾經心愛的珠寶首飾怎麼處理? 

一、陪葬隨行

部分首飾會作為陪葬品,隨同後妃入葬。​陪葬品的數量與價值,通常由皇帝根據後妃的品級與生前寵愛程度決定。​例如,慈禧太后去世時,其棺內陪葬的珍寶價值高達億兩白銀,包含大量珍珠、寶石、玉器等珍品。

二、賞賜親屬與宮中人員

根據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毛立平指出,一旦妃嬪過世,這些從皇帝而來的賞賜物品就會由內務府統一回收,再次分配使用,展現出宮中制度的嚴密與無情。例如乾隆皇帝在容妃去世後,將其遺留的衣物、首飾等物品分送給內廷人員、公主、大格格及本宮首領太監、女子等。

三、回收再利用

以清朝為例,等級較高的妃嬪會擁有金冊、金印等象徵身份的物品,然而這些全都必須在她們去世後交還內務府,甚至會被重新熔鑄再製作成新的賞賜物。其他如珠寶、衣物、器皿等,也往往被分派給宮中的其他妃嬪、宮女或賞賜給她們的親人使用,形成一種資源在後宮內部「循環利用」的制度。

​例如,乾隆二十九年,忻貴妃的遺物如金累絲葵花面簪、金茶花簪等首飾被熔化,拆下的寶石珍珠再加工製成新的飾品。

四、皇帝留作紀念或轉贈

有些皇帝會將愛妃的首飾留作紀念,或轉贈給其他妃嬪。​這些首飾不僅代表著皇帝對已故妃嬪的懷念,也可能象徵著對新受寵妃嬪的恩寵與提攜。

不僅如此,毛立平還補充,清朝對妃嬪與外界的財物往來也有嚴格限制,像是乾隆皇帝曾在《欽定宮中現行則例》中強調,「至於諸太妃所有一切,俱係聖祖皇帝所賜;諸母妃所有,亦是世宗皇帝所賜;即今皇后所有,是朕所賜。各守分例,樽節用度,不可將宮中所有移給本家,其家中之物亦不許向內傳送,致涉小氣」​。

意思就是,無論是太妃、母妃還是皇后,她們所擁有的一切都是皇帝所賜,不可轉贈、也不得將宮中財物流入娘家。

同時,娘家的財物也不准進宮,以防「小氣之弊」,宮中妃嬪與本家的關係基本只能維持於「來往請安問好」的層次。

因此,看似享盡榮華富貴的後宮生活,其實不過是一場高牆內的精緻囚籠。妃嬪雖受萬千寵愛於一身,但真正能帶走的,卻可能只有回憶與遺憾。真正的權力與財產,從頭到尾都只屬於皇帝。

責任編輯/陳得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