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知名時事評論家陶傑,以其犀利筆鋒與獨特視角聞名,長期針對國際政治與文化議題發表評論,著作涵蓋歷史、電影及社會觀察,深受華語讀者關注。他近日針對烏克蘭戰爭局勢發表評論,聚焦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轉而向美國總統川普示好,以及歐洲國家在過去3個月對烏克蘭支援的停滯不前,批評歐盟領袖空談無行動,凸顯其領導力缺失。
陶傑指出,烏克蘭戰爭進入僵局,澤倫斯基在梵蒂岡教宗喪禮期間,對川普展現「誠懇姿態」,彷彿兩個月前白宮「辱澤事件」(澤倫斯基訪美時與川普的爭執)從未發生。陶傑認為,澤倫斯基此舉並非出於信任美國,而是因為他看清歐洲領袖的無能。陶傑形容,英國與歐盟領袖僅擅長在鏡頭前「賣弄TikTok式姿態」,缺乏實質作為,迫使澤倫斯基不得不回頭「抱美國大腿」。
歐盟內部分歧,匈牙利成阻力
陶傑分析,澤倫斯基的轉向反映出他對歐洲盟友的失望。兩個月前,英國首相召集歐盟於倫敦召開緊急高峰會,宣稱「西方不能依賴川普,歐洲需自立自強」。然而,三個月過去,歐盟未見任何顯著軍事進展,僅停留在「籌備」400億歐元援烏基金的空談階段,且其中僅50億歐元用於彈藥供應。更令人質疑的是,援烏聲明被定為「不需一致同意的象徵性聲明」,顯示歐盟內部連基本共識都難以達成。
陶傑批評,歐盟的「團結」名存實亡。匈牙利明確拒絕參與援烏基金,其他國家則以「自願原則」敷衍,導致援助計劃進展緩慢。他質疑,若親俄的匈牙利成為阻力,歐盟26國為何不直接將其逐出聯盟,以展現對烏克蘭的堅定支持?陶傑以1931年日本退出國際聯盟為例,認為歐盟對匈牙利的妥協,暴露其在面對侵略問題時缺乏決斷力。
此外,美國曾建議歐盟凍結俄羅斯在歐資產,用於烏克蘭軍事開支,以實現「撇開川普」的獨立願景,但歐盟因擔心需全體成員一致同意而未採取行動。陶傑諷刺,歐盟「天天開會」,卻無視烏克蘭每日傷亡,連英法德三國聯合軍演等象徵性行動都未實現,顯示其領導力的徹底疲軟。
川普行動對比歐盟空談
相較之下,陶傑列舉與歐洲的遲緩相對照,美國總統川普在重掌政權後,兩個月內接連展開一連串政策行動:包括大規模遣返非法移民、與日本與菲律賓展開東亞軍演、國防部長訪問巴拿馬取回運河控制權,並重整聯邦教育資源,向左派學術機構施壓。儘管爭議不斷,但川普展現出高度執行力,強化「行動派領袖」形象。
陶傑認為,無論這些政策的道德爭議如何,川普展現了果斷執行力,與歐盟的「空談者」形成鮮明對比。他特別提到,英國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甚至對派駐烏克蘭維和部隊的承諾反悔,進一步證明歐洲領袖的不可靠。
陶傑進一步批評,歐洲在川普「退出全球化」的背景下,未能抓住填補國際影響力真空的機會。他指出,歐洲擁有國際法庭(海牙)、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瑞士)、巴黎氣候協議等全球性機構與文化資產,卻因對19世紀殖民主義的歷史罪疚感,陷入「自我失敗主義」。他質疑,歐洲為何不以自身文化與制度優勢,挑戰美國或中國的影響力,反而選擇「躺平」?
澤倫斯基的現實抉擇
陶傑認為,歐洲的墮落不僅體現在政治無能,也反映在文化自信的喪失。他以巴黎奧運開幕式為例,稱其「妖獸歌舞」象徵歐盟當前的價值觀迷失。相較之下,川普對歐盟的輕視有其「事實基礎」,因為歐洲未能證明自己有能力承擔更大角色。
陶傑總結,澤倫斯基在歐洲領袖無能的現實下,只能選擇向川普低頭,尋求更實際的援助。他認為,歐盟的空談與分裂讓烏克蘭的處境雪上加霜,而川普的強勢行動則讓其在談判桌上更具份量。陶傑呼籲,歐洲若繼續放棄主動性,恐將在全球舞台上進一步邊緣化。
責任編輯:許詠翔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
‧ 共產主義思維讓歐洲心安理得沾美不付帳 (相關報導: 冷戰後最大年度成長幅度 各國軍費上升機構示警:國安排擠社會支出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