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不是選舉輸了才有罷免」
2025年春,高雄的午後,一場悄悄進行的連署行動在青年公園旁展開。幾張簡陋的摺疊桌,幾把藍色陽傘,一疊疊白色紙本上寫著斗大的字:「罷免賴清德,還我未來。」來往的行人,有些匆匆一瞥,有些停下詢問,有些遲疑再三後,拿起筆簽了名。「不是說支持誰的問題,是我們生活真的太難了。」一位年約三十的男子苦笑說。
臺灣,在總統大選後的第三個月,出現了自1990年代以來最大規模的「罷免浪潮」。從地方議員、市長,到現任總統賴清德,幾乎每一個選後的政治人物都可能成為罷免對象。但問題來了。罷免,原本是設計來制衡權力、修正錯誤的民主機制。當它成為常態,甚至變成政治報復、情緒宣洩的場域時,民主,還剩下多少真正的韌性與信任?這場圍繞著罷免賴清德的爭論,不只是單一政治事件。它敲響了臺灣民主制度一次沉重的警鐘。
一、罷免權的初心:制衡還是破壞?
(一)「讓人民在選舉間擁有修正權」:罷免權的原設計
臺灣的《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在設計初衷上,其實承襲了歐美民主國家對罷免權的理解,作為一種「少數制衡多數」的手段,防止掌權者在任期內背離民意、濫用職權。
早在20世紀初,美國加州即率先導入地方官員罷免制度。加州州長Gray Davis於2003年因能源危機與財政赤字,被選民成功罷免,是美國史上少見的高階行政首長罷免案例。
韓國也有類似經驗。2011年,首爾市長吳世勳因推動免費學校午餐政策爭議,引發公投與罷免浪潮,最終辭職下台。
罷免的存在,本質上是為了修正錯誤,而不是摧毀體制。
(二)當罷免變成報復,民主自傷
然而,當罷免不再是理性監督,而是輸不起的報復手段時,原本賦予人民的修正權,反而成為割裂社會、削弱民主信任的利刃。罷免應該是最後手段,而不是第一反應。民主制度設計罷免,是為了極端情況,而非選舉失利後的常規武器。當罷免案頻繁且淪為政治動員,民主就從制度的競爭,淪為仇恨的擂台。
二、數據說話:臺灣罷免行動的歷史演變
(一)2008–2025年的罷免潮
統計臺灣近15年來的罷免案數據,可以看出明顯的趨勢:

罷免案成功率明顯上升,平均投票率也突破歷史新高。
(二)選區特徵分析
1、城市型選區罷免案較難成功(投票率低、人口多元)
2、鄉鎮型選區則因組織動員容易,成功率較高
3、政黨色彩鮮明地影響罷免行動的發起與結果
三、從社會共識角度看:罷免會讓臺灣更好嗎?
(一)民調:超過半數民眾支持提高罷免門檻
根據《臺灣民主基金會》2025年4月的調查:
1、有56%的受訪者認為「罷免門檻太低,容易被濫用」
2、只有28%認為「目前設計恰當」
3、另有16%主張「應全面鬆綁,賦予更高罷免自由」
社會正在對罷免的正當性產生動搖。
(二)撕裂的社會,不只在選票中
當罷免成為常態,社會撕裂就不再只是藍綠對立那麼簡單,而是深入到家族、社群、鄰里、職場。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看不見的獨裁,需要看得見的正義 | 更多文章 )
2021年高雄黃捷罷免案期間,有鄰里間因投票意向不同而絕交,學校裡的孩子也因父母政治立場不同而互不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