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初,新台幣在短短六個交易日內(4月28日至5月5日)對美元升值超過10%,並同步對日圓、歐元、人民幣、港幣、澳幣與新加坡幣等主要貨幣出現6%以上的升幅。這波急升行情,被主流媒體簡化為熱錢效應或炒匯行為,但若從國際貨幣政治與政策信號的角度觀察,這絕非單純的市場現象,而是地緣壓力下的政策性放手,甚至可能是一場新型「貨幣戰」的開場序曲。
台幣不是獨強,而是被推向最強
根據《自由時報》與《金融時報》報導,截至5月5日,新台幣對美元年內升幅達8.74%,高於日圓(8.21%)與韓元(6.4%)。尤其在4月28日至5月5日短短六天內,台幣對日圓升值幅度竟達10%,顯示這波升值並非針對單一貨幣,而是跨貨幣、同步、懸崖式的暴漲。
此種情況極為罕見,也非自然市場機制所能導致。多位交易員指出,當時出口商與壽險業者大量拋售美元,但市場上幾乎無人承接,造成台幣供需嚴重失衡。而台灣央行未即時干預,被市場解讀為「默許升值」。此舉發生於美方高舉關稅與匯率雙鞭之際,「放手」升值的決策格外耐人尋味。
海湖莊園協議:廣場協議的21世紀翻版?
自由時報、路透與彭博皆引述市場人士懷疑,台幣的暴力升值與台美近期在華府進行的貿易談判密切相關。有金融業高層直言:「這次新台幣升值的速度,超過以往任何一次,很難不讓人聯想到美方施壓。」
從時間點對照來看,美國在川普政府主導下推動對等關稅,台灣成為第一輪「優先談判國」(First Four)之一。而這波新台幣暴升,恰與談判結束時間重合,不能不令人聯想到「海湖莊園協議」這個市場傳聞:如同1985年的廣場協議,美方以貨幣升值作為換取市場讓利的政治條件,台灣是否已成為新一輪貨幣重整的試驗場?
央行政策錯亂:主動沉默造成市場混亂
這波升值的問題,不在於「升值本身」,而在於「升得太快、毫無預警、完全失控」。長年以「阻升不阻貶」為原則的央行,此次卻在關鍵時刻選擇沉默,導致資金與企業錯估趨勢:出口商來不及避險、壽險公司面臨帳面虧損,散戶則一擁而上搶換外匯,5月2日當天多家網路銀行App癱瘓,出現前所未見的「線上排隊換匯」現象。
這場混亂的根本原因,是央行在匯率操作上出現了「政策信號溝通失敗」(Signaling Failure)。央行事後雖強調「並無美國壓力」,但市場信心已動搖。相對之下,南韓央行總裁李昌鏞在義大利ADB年會上直言「美方確實對亞洲貨幣升值施壓」,更凸顯台灣在這場博弈中的被動與孤單。
風險尚未解除:若貨幣戰成形,誰來承擔後果? 若如《金融時報》所分析,亞洲貨幣同步升值是為了配合美國弱勢美元政策,那麼台幣不過是第一張骨牌,風險才正要開始:
1.市場可能將此次升值視為「失去貨幣政策獨立性」的象徵,動搖對台灣金融主權的信任。
2.台幣若成為熱錢炒作對象,可能重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情境──當年泰國、韓國與印尼皆因央行政策失守而遭外資狙擊,台灣之所以倖免,正是得益於當時央行堅定的貨幣監管。
3.快速升值將削弱台灣出口競爭力,侵蝕基本面。即便熱錢進入股市、房地產或ETF,一旦宏觀經濟轉弱,資金便會閃電撤出,最終恐導致資產泡沫與金融震盪。
結語:我們需要的,是金融主權與資訊誠實
新台幣的暴升,不能簡化為「禿鷹」、「炒匯」、「預期心理」的偶發現象。這是一場地緣壓力下的政策錯置,是央行信號失控的示範案例,更是媒體與制度監督失靈的警訊。
我們當然可以升值,但應該是穩健、有節奏、可控的升值──而不是在毫無溝通下,將貨幣政策當作外交談判的無聲籌碼,讓出口業、壽險業與投資人承受劇烈震盪。 (相關報導: 台幣暴力升值結束?專家曝美對台韓差別待遇:川普意識到這事不符利益 | 更多文章 )
若政府選擇以貨幣讓利,就應有對等的戰略回報與誠實交代;否則,這不只是貨幣戰的前哨,更是金融主權失衡的開端。金融主權可以靈活運用,但不能喪失控制力與問責能力。貨幣政策若成為政治交易的一環,所付出的,不只是金額──而是國家的制度信用與經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