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被恢復的「光復節」對現行「中華民國臺灣」的定位影響

筆者認為,賴清德正透過承認「大陸時期中華民國」歷史、淡化對抗,務實整合中華民國與臺灣的敘事,使過往敏感符號轉為可用資源,進一步推動本土化與認同融合。(資料照,柯承惠攝)

自5月9日國民黨、民眾黨版《紀念日及節日實施條例》三讀通過後,朝野不意外地再度陷入各種言論對抗的狀況中。只是多數的意見都在到底程序應該如何、到底誰才重視勞權,或者哪個假日應放或不應放的爭執之中,筆者無意在當前國內政爭的框架裡看待此事,僅從筆者個人對執政當局在國家定位層面的推測做以下試論。

由於總統賴清德多年前便已宣稱其在臺獨議題上的態度,甚至在某次答覆學生提問時,主動將提問中「務實的臺獨主義者」一詞更改為「臺獨工作者」,顯示其對實際從事臺獨工作的重視程度。這是其個人理念的實踐,選民既然已經選擇,就沒有質疑其行動的充分理由。故其在任職時期,將其臺獨理念付諸實踐,並不是筆者所能否定的。然而正因為賴總統在以堅定「臺灣」獨立意識擔任「中華民國」元首一職的特殊身分,必須將「臺灣」與「中華民國」長期以來多半維持二元態勢的狀況加以調適,否則不僅不易自處,也可能稍有不甚便因特定言行遭致政敵攻擊。

因此,近來賴總統選擇在二戰「歐洲」戰場結束的日子(VE Day)發表公開言論,而非在事實上更符合歷史的日本「終戰日」(VJ Day),便可看出其嘗試迴避這種「尷尬」的努力。畢竟從陸委會對習近平參與俄羅斯對二戰戰勝德國的慶典時,與普丁聯袂發表聲明後的反駁,便可看出強行區分經歷過二戰的「中華民國」與現行的「中華民國臺灣」(此處只是引用蔡英文前總統的用語,強調近年來中華民國在事實上的性質變化,與筆者的個人認同無涉),在論述上的困難與無力。畢竟陸委會全名中的「大陸」一詞,本身就是許多「臺派」並不樂見的詞彙,然因臺派已經執政多年卻又無法輕易更動,只好維持此一代表「大陸時期中華民國」延續性的機關及其名稱。

故當陸委會聲明中提及「中華民國政府與全體軍民在抗日戰爭中付出無數犧牲奉獻……對二戰的成功具有重要歷史意義」及「臺灣在歷史、國際法及兩岸現實上,從未一日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從來都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等語時,便很容易讓人產生詭異之感。因為這些說法都會讓人好奇,那麼諸如過去許多臺派基於「中華民國只是受盟軍委託接收臺灣」之說所質疑的「中華民國合法統治臺灣」,或更進一步的「臺灣地位未定論」、「美國託管論」等論述,將要如何自圓其說。這種狀況即是筆者前述的「尷尬」,而此尷尬也是民進黨執政時便不時出現的狀況。連即使已經提出「中華民國臺灣」一詞的蔡英文,都常受到訕笑,賴清德政府自也無法逃避此一困擾。 (相關報導: 賴清德接受日媒專訪 籲日挺台加入CPTPP:共同打造非紅供應鏈 更多文章

筆者揣測,賴清德在此情況下所做的因應,便是承認「大陸時期中華民國」的歷史,並默認、或至少不要積極地否認此段歷史對於統治臺灣的合法性,讓「大陸時期中華民國」並沒有因為其中樞轉至臺灣而斷絕,以否定對岸將「大陸時期中華民國」的歷史「整碗端走」後再肆意扭曲、利用的各種操作,危及臺灣在論述上的主動性。但這種接受「大陸時期中華民國」的做法,通常不能被臺灣本土的價值觀所喜好,故在承認(或不否認)中華民國統治臺灣的狀態下,將已經如促轉條例等法律定義為「威權統治時期」的階段,解釋成一種「不義」的歷史狀態,因而不致影響戮力進行「轉型正義」的當前政權。於是,賴清德即可將長期處在二元狀態下的「臺灣」與「中華民國」概念,更進一步地融合,並付諸於現實社會中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