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罷免制度成為戰術工具的現場觀察
臺灣的罷免制度原本是民主制度中的防火牆,用來監督失職或背離民意的民選官員,屬於補救性的問責工具。然而自《選罷法》於2016年放寬門檻以來,罷免行動已逐漸走樣,從例外制度變成常態武器,甚至成為選後政治操作的延伸。
2020年後,包括黃捷、陳柏惟、林昶佐等地方民意代表接連遭到罷免行動,政治對立的痕跡浮現得愈加明顯。原本應該針對失能與違法行為的罷免案,越來越多地落入政黨操盤與情緒動員。選民不再討論政見或施政表現,而是在媒體與社群催化下,選擇站隊、出氣、報復。
罷免制度變形的根源,不僅來自操作型的政黨戰術,更是反映出臺灣民主文化中對「異見」的容忍度不足。若罷免只成為一場「我不要你做事」的簡化遊戲,那麼真正被削弱的,是選民自己信任制度、尊重他人選擇的能力。
二、門檻設計背後的沉默風險
臺灣的罷免制度表面上有三道關卡:提案(1%)、連署(10%)、投票(同意票數須達總選舉人名冊25%且高於不同意票)。這樣的制度設計在紙面上似乎合理,實則仍難防範小眾動員導致結果極端化的風險。
在多數立委選區,投票率往往難以過半,一旦政黨組織動員成功,即可在投票日以遠低於選舉基礎的支持動能,達成罷免門檻。這代表,不是大多數人要罷免,而是大多數人沉默,使得少數人可以決定多數人的政治代表。
這樣的制度機制,使得罷免變得容易啟動但難以抵擋。尤其當選民在罷免過程中缺乏充分資訊與審議平台,容易在印象操作下被牽著走,甚至連罷免理由都未必完整理解就作出選擇。
三、從國際經驗看審議制度的防火牆
與國際制度相比,臺灣在罷免設計上的最大問題並非門檻鬆緊,而是缺乏「程序性防火牆」:如資訊冷靜期、公民審議平台、中立監督制度等。
在德國與瑞士,罷免案須進入多輪審議與公民論壇,並公開罷免理由供社會對話。日本地方罷免更須說明具體失職行為,且法律限制政黨主導連署。美國如加州,儘管容易成案,但須歷經法院審查與廣泛媒體檢驗,使罷免案在程序上具備高度可視性與爭點透明性。
而臺灣現行制度則容易成為政黨與社群的快閃動員工具,公民無從得知真實爭議,資訊完全由操盤者主導。這種結構讓選民在制度內有投票權,卻無完整資訊判斷,民主機制淪為手段工具。
四、媒體動員與輿情操作的雙重風暴
近年罷免行動的成功,多半來自媒體結構與社群動員的聯合作用。在YouTube與臉書上,特定政治人物的言論片段、剪輯影片與錯誤標題廣泛流傳,形成「失格者」的社會印象,即便實際施政未有重大瑕疵。
平台演算法偏好極端情緒表達,使得「罷免就是正義」、「不罷就等於縱容」成為簡化訴求。當討論不再基於事實與公共利益,而是純粹基於喜好與立場,民主參與就難以維持理性品質。
(相關報導:
風評:賴清德烙在台灣頭上的「民主之痛」
|
更多文章
)
過去,選舉與罷免之間的分工是:前者創造代表性,後者檢驗正當性;但如今兩者被模糊並混為選戰操作的雙生工具。未來,若未從媒體制度與平台治理面修正,我們將持續在資訊扭曲的民主裡做出無效判斷。
五、制度改革:從修法邁向民主韌性設計
要讓罷免制度重返理性軌道,不能只做「門檻調整」,而應從民主韌性的角度進行制度工程設計。建議如下:
(一)建立資訊冷靜期:仿照公投公告機制,罷免案成案後至少須公告7日,提供中立機構整理之爭點、背景與雙方聲明。
(二)設立地方公民論壇:由縣市選委會主持開放性對談會,保障選區居民得以公開詢問並聆聽。
(三)政黨參與揭露制度化:罷免動員若涉及政黨資金、物資與宣傳,須強制揭露,違者追究選罷法責任。
(四)限制重複提案機會:若前案未通過,應設定冷卻期與附帶民調門檻,防止報復性罷免。
(五)納入媒體識讀教育與平台共責機制:教育部與NCC應聯合制定媒體識讀課程與假訊息即時揭露系統。
這些修法並非為了「堵住罷免」,而是讓民主機制保有韌性空間與審議張力,真正回應民意而非反映輿情。
六、不是不能罷免,而是如何妥善使用罷免
我們並非要否定罷免制度的正當性,而是要重新問:「何時應該罷免?如何適當罷免?」這兩個問題若無公共教育與制度指引,人民手中雖有投票權,卻無行使判準。
目前罷免文化逐漸轉為「懲罰性投票」,凡有爭議、批評或不合己意者,即可發動罷免,這對制度與社會都是巨大風險。若立法委員因一次投票立場或一句話就被提案罷免,那麼未來誰還願意提出不同聲音、誰還能有政策思辨空間?
罷免若淪為報復性制度,其副作用將遠超過其監督效能。這不只是制度危機,更是一場社會性學習的退化。
七、公共價值與制度韌性的再建構
罷免行動的核心在於公共價值的爭奪。當社會無法就「什麼是正當」、「何者為可容忍差異」達成初步共識,任何制度都將成為對立的戰場。
制度設計不能只針對投票結果負責,更應針對「過程品質」負責。這包括資訊提供的對稱性、審議空間的開放性、參與行為的合法性。制度的韌性,不在於禁止發聲,而在於能否承受不同意見並促進共識生成。
我們需要的,是一套能讓人民在不同意時仍願意對話,在反對時仍願意尊重的政治文化。民主不是贏者全拿,而是輸者也能相信制度未偏頗。
八、數位民主的防線:AI、假訊息與制度未來
進入2020年代後,民主危機不只來自制度設計,更來自於數位科技與資訊治理的失衡。AI文本生成、剪輯影片、假帳號轉傳、演算法操作,正在徹底改寫公民對政治議題的認知方式。
以2024年某位議員罷免案為例,短短兩週內便有逾50則「虛構對話截圖」與「AI生成影片」被廣泛分享,其中多數與罷免理由無直接關係,卻強烈形塑民眾印象。這種資訊戰式的輿論環境,讓選民做決策的依據,已不再是政策,而是印象、信仰與立場。
面對這樣的挑戰,我們的制度設計不能止步於紙本。建議:
(一)推動AI政治資訊標示法:凡經AI生成之政治素材,須由平台標示並備查。
(二)建構國家級事實查核協作平台:集結媒體、學界與NCC資源,設置即時澄清與反應機制。
(三)深化媒體識讀教育:從中學、公民課程到終身學習,讓每個人具備辨識假訊息與認知操控的基本能力。
結語:民主制度的壓力測試,誰能通過?
當罷免成為例行性操作,當輿情成為選民唯一判準,當制度成為政黨工具,民主還能維持多少可信度?這些問題,已不只是理論辯論,而是制度運作中的現實窘境。
真正成熟的民主,不是「我有權刪掉你」,而是「我能容得下你」。若我們對異議者只有排除機制,而無再理解的空間,那麼民主就會逐步萎縮為投票式暴政,僅剩形式正當性,失去治理效能。
我們應從罷免案中學習:制度可修,但文化難建。罷免制度的未來,不只是修法條,而是建構一個能容納異見與忍受不完美的社會共識。
民主的未來,不僅取決於選票數,更取決於我們是否具備理解真相、抵禦操弄、保護制度的能力。罷免制度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怎麼看待差異,怎麼使用權力,怎麼守護制度。唯有我們成熟,民主才有未來。
(相關報導:
風評:賴清德烙在台灣頭上的「民主之痛」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