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葡萄牙及法國南部地區上個月遭遇大規模停電事件,引發歐洲各國對能源政策的深刻反思。這次電力中斷事件發生在電網缺乏穩定基載電力支撐的情況下,使得依賴太陽能、風力等間歇性再生能源的國家陷入供電危機。
丹麥政府對此事件高度關注,正重新評估其能源策略。雖然西班牙首相佩德羅.桑切斯(Pedro Sánchez)堅稱停電並非因過度依賴太陽能和其他再生能源導致,但業界專家普遍持不同看法。
3種基載電力只有核能不會產生碳排放
馬德里投資公司Tressis首席經濟師丹尼爾.拉卡勒(Daniel Lacalle)在接受FOX Business採訪時明確表示:「沒有核能,『淨零』根本是天方夜譚。」他解釋,太陽能或風力等再生能源在可靠性方面存在先天不足,無法提供電網所需的穩定電力供應。
能源專家指出,所有電網運作都需要可靠的「基載電力」作為基礎。傳統上,基載電力主要來自煤炭、天然氣和核能。在這3種能源中,只有核能不會產生碳排放,這使其在追求碳中和的能源轉型中具有獨特優勢。
過去數十年,歐洲大部分民眾對核能持強烈疑慮,反核人士經常引用烏克蘭車諾比和日本福島核災作為警示。然而,拉卡勒表示,核能發展正迎來新契機。
丹麥並非唯一重新考慮核能的北歐國家。今年3月,瑞典政府公開表示歐盟需要推動核能發展以確保能源安全。同時,挪威也已開始研究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的應用可能性。
當北歐國家開始改變「非核」政策
「丹麥、挪威和瑞典決定改變政策,這對民意來說是個超級大件事,」拉卡勒強調,「歐洲的左派什麼事都愛拿北歐國家來當例子。」這一評論暗示北歐國家的政策轉變可能對整個歐洲的能源討論產生深遠影響。
21世紀10年代接近尾聲時,歐洲政治領袖開始接受被廣泛稱為「淨零」的理念。這一能源使用轉型目標是實現淨碳排放歸零,歐洲主流精英普遍認為減少碳排放有助於減緩全球暖化。
2017年,瑞典承諾在2045年前實現淨零碳排放。隨後在2019年,英國、丹麥和法國也跟進做出類似承諾。2021年,德國同樣簽署了淨零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德國、英國和法國是歐洲最大的3個經濟體。
然而,一些專家指出,這些承諾背後存在重大代價。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約翰.H.科克倫(John H. Cochrane)表示:「透過強迫轉用風力發電機和太陽能板,關閉核電(核電不會排放碳),依賴俄羅斯的天然氣,以及各種稅收和補貼來擁抱淨零,這導致歐洲經濟成長一落千丈。」
經濟數據似乎支持科克倫的觀點。根據政府數據,歐盟從2019年到2024年間平均年經濟成長率為1.2%,低於2000年至2018年間的1.6%。同期,英國的平均年經濟成長率從1.9%下降至1.1%。不過,考慮到歐洲主要經濟體「擁抱」淨零政策僅約5年時間,將所有經濟成長放緩歸咎於此或許為時過早。
中國大量使用煤炭來製造太陽能板和電池
科克倫還質疑這些政策對減少全球碳排放的實際效果。他補充道:「它對降低碳排放根本一點幫助都沒有。」他指出,歐洲未使用的天然氣最終會被其他地區消耗,而且中國大量使用煤炭來製造太陽能板和電池,進一步抵消了減排努力。
拉卡勒則更為直接地表示公眾被誤導了。「一個完全由再生能源供電的電網根本不可能實現。而且這樣很危險,因為可能會導致大規模停電,對一般家庭也沒有實質好處。」
隨著北歐國家包括丹麥、瑞典和挪威轉向支持核能發展,歐洲能源政策辯論正進入新階段。西班牙大停電事件可能成為促使歐洲重新評估其能源戰略的關鍵轉折點,尤其是在平衡環保目標與能源安全的挑戰上。
責任編輯:許詠翔
更多風傳媒獨家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