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虹安,出身平凡,既無顯赫家世,也非政治世家。但她靠著自身努力,一路從北一女、台大,走到美國攻讀博士學位。她的故事,就像我們身邊那位認真上進、讓人驕傲的鄰家女孩,是那種一步一腳印、不靠關係,只靠實力的人。命運安排她踏入政壇。她所加入的政黨既小又新,既無龐大資源,也無媒體聲量。然而,即使是這樣的劣勢條件下,她憑藉嚴謹的準備、清晰的邏輯與專業的數據,在立法院質詢台上脫穎而出。她一次又一次的質詢,讓政壇老將與部會首長難以招架,讓人看見了新世代政治人的實力,也讓民眾第一次對「問政能力」有了具體的期待。隨後,她以候選人的姿態,投入新竹市長選舉,在幾乎沒有傳統政黨奧援的情況下,獲得近十萬張選票,成功當選,成為新竹市第一位女性市長,也創下全台最年輕市長的紀錄。這樣的表現,不僅令人驚艷,更證明她實實在在地贏得了市民的信任與支持。然而,也正因為她的突出表現與潛力無窮,使她成為政壇某些勢力眼中的「必除之人」。在2022年選舉期間,她甚至被人形容為柯建銘眼中「非除不可」的政壇新星。這樣的標籤,不僅道出她在政治板塊中掀起的震盪,也預示著重重難關和阻力。如今,她因一樁在立法院早已司空見慣的助理費,被控貪污,遭判重刑七年多。雖然仍在上訴中,卻被強制停職,而內政部甚至連依法本可發給的半薪也拒絕發放,令人不禁懷疑這場審判是否早已超越法律本身,成為一場政治鬥爭的延伸。
值得關注的是,民代助理費案早已有數百件司法判例。法院一貫見解清楚指出:只要助理費用實際用於助理人事或公務,沒有不法所有的主觀意圖,即不構成貪污。歷年來大多數類似案件最終皆獲判貪污無罪。然而高虹安卻在類似情形(甚至更輕微)下,遭重判七年,司法尺度是否一致,社會自有判斷。
所幸,目前審理中的高等法院合議庭展現出堅持與勇氣,願意正視本案中的疑點與爭議,決定聲請釋憲。雖然該釋憲聲請未被憲法法庭受理,但案件仍回到原合議庭續行審理,留下一線希望,證明台灣司法尚未完全沉淪。高虹安的命運,或許正是這個世代對「公平正義」的試金石。她的遭遇提醒我們:司法可以嚴厲,但不能偏頗;政治可以競爭,但不能獵巫。真正該被檢視的,從來不是那一位表現突出的女性政治新星,而是這個社會對權力、正義與真相的態度。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政治干預司法,司法干預初選─整肅還是查貪?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社會時事觀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