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婷觀點:從車臣到烏克蘭-這是俄羅斯的戰爭,也是普京的戰爭

俄羅斯總統普京。(美聯社)

5月9日,俄羅斯順利舉行勝利日閱兵,普京(Vladimir Putin)也在隔日提議重啟俄烏伊斯坦堡談判,兩國代表團於是從15日開始互動,結束了長達3年的零公開接觸。只是從目前的各方僵持來看,和平似乎還很遙遠。顯然,這是「特別軍事行動」下的第四次勝利日閱兵,卻未必就是最後一次。而如果把閱兵當成節點,其實在普京的25年掌權生涯中,有過三個用兵與閱兵交織的重要時刻。

第一是2000年的勝利日閱兵。當時普京才剛就任總統,北高加索的挑戰卻已來勢洶洶:作為蘇聯解體的未完衝突,1999年爆發的第二次車臣戰持續延燒。閱兵結束後一個月(2020年6月),普京成功扶持艾哈邁德·卡德羅夫(AkhmadKadyrov)政權,但車臣武裝的山地游擊、恐怖攻擊仍在繼續,接著不僅艾哈邁德死於2004年的勝利日閱兵暗殺,幾場大規模人質危機也先後成為全球焦點。一直要到2009年4月,克里姆林宮宣布「反恐行動」正式結束,才算是為撕扯多年的車臣戰爭劃下句點。

第二是2014年的勝利日閱兵。眾所周知,俄羅斯在當年3月併吞克里米亞,連帶觸發了頓巴斯內戰。這當然是美俄圍繞北約東擴、顏色革命的博弈展演,卻也是後蘇聯時代下,俄烏針對歷史敘事、民族主體的再糾纏。因此同年5月勝利日當天,俄羅斯便在新併吞的塞瓦斯托波爾舉行盛大遊行,黑海艦隊也首次以獨立身分參加閱兵,普京更親自出席檢閱並發表演說。之後隨著頓巴斯內戰推進,頓涅茨克、盧甘斯克兩「共和國」也在2015年跟進,與俄羅斯同步舉行了勝利日遊行。

第三當然是2022年的勝利日閱兵。同年2月,普京先是公開承認兩「共和國」獨立,接著又宣布對烏發起「特別軍事行動」。顯然,俄烏傷口歷經8年潰爛失血,終於一發不可收拾。而普京雖沒有在閱兵演講中公開宣戰,卻直接譴責北約與「新納粹」是罪魁禍首,同時以「新偉大衛國戰爭」定調衝突。以上種種,無不展現出打持久戰的決心,對照今日發展也的確如此。

整體來說,從2000年到現在,勝利日閱兵不僅見證普京崛起,也銘記車臣與烏克蘭的戰爭衝擊,只是前者已經平息,後者仍在躁動。而兩場戰爭雖說背景不同,卻都是蘇聯解體交纏新脈絡的炸裂,以及普京政途交織國家命運的側寫。

車臣:促成普京崛起的脆弱邊疆首先是孕育普京政權的車臣戰爭。從歷史脈絡來看,車臣問題是19世紀俄羅斯進軍高加索後,便反覆迸裂的帝國傷口。而1991年的蘇聯解體,正是新一波車臣問題的導火線:該年11月,車臣領導人杜達耶夫(Dzhokhar Dudayev)單方宣布脫離俄羅斯聯邦獨立,時任總統葉爾欽(Boris Yeltsin)隨即向車臣邊境派兵,當地叛軍領袖沙米爾·巴薩耶夫(Shamil Basayev)於是脅持俄羅斯航空(Aeroflot)Tu-154班機,以此迫使葉爾欽撤軍。 (相關報導: 俄羅斯經濟染上戰爭毒癮?軍工業占2024年經濟成長近4成 GDP首季不如預期影響停戰? 更多文章

這種結果也預示了第一次車臣戰爭的博弈結構:民族主義浪潮洶湧,一場大戰避無可避;恐怖攻擊正在成為談判籌碼,但葉爾欽領導的政府似乎投鼠忌器;杜達耶夫代表的民族主義派系當權,但巴薩耶夫代表的極端伊斯蘭派系也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