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政府突然決定開始研議「主權財富基金」,這是很奇怪的事情,因為我作為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已經積極提倡成立主權財富基金長達十年之久,過去都被澆冷水。最主要的反對力量來自央銀行,但為何現在政府突然積極探討此話題?
主要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美國川普政府積極研議成立主權財富基金,未來將專注投資高科技產業,可能包括台積電在內;其次,由於最近美國川普總統政策提出「海湖莊園協議」,提議美元國際債務重組,其中包括將各國央行持有的美元債務,轉為百年期零息債券,嚇壞了很多國家。
川普總統最近成立「美國投資加速器」辦公室,並且聘請前摩根士丹利科技銀行部三十年資產主管麥克葛萊姆斯負責。目的是鼓勵國內外企業在美國投資。先前葛萊姆斯也有被指定負責成立美國未來的主權財富基金。找一位具有豐富背景的人負責美國主權財富基金,代表科技及半導體產業將是未來主權財富基金的重點,希望建立美國科技霸權地位。
據報導,美國承諾對那些在美國投資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提供量身訂製服務,這和投資銀行的工作與角色非常類似。簡言之,美國等於成立一個政府主導的科技投資銀行,專門服務像台積電、輝達這類大型投資項目,未來提供「財務顧問」加「直接投資」。
亞洲主權財富基金代表國是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和淡馬錫控股(Temasek)是兩大主權財富基金,雖然同屬新加坡政府所有,但他們的投資方向和風格有顯著差異。
GIC設立時間為1981年,其目的為管理新加坡外匯儲備,確保國家長期財富的保值與增值,重點在於為後代儲備財富。淡馬錫設立時間為1974年,其目的最初為管理新加坡國有企業的股權,後轉型為商業化投資機構,追求高回報並支持經濟發展。
簡言之,GIC投資風險比較屬於純財務性投資,而淡馬錫則比較有策略性控股功能。淡馬錫特別注重產業前景,如果覺得哪個產業有前瞻成長性,就會投資,當初其也是在這樣背景下投資台灣電動車公司Gogoro。
亞洲有許多國家成立主權基金,除了新加坡以外,還有中國大陸的中國投資公司(CIC),資金規模高達1.35兆美元,乃亞洲規模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另外香港、南韓、馬來西亞、汶萊、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都有自己的主權財富基金。台灣至今還沒有主權財富基金,在亞洲國家算是極少數特例。
外匯存底是全球許多主權基金的重要資金來源,例如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和中國投資公司即利用外匯儲備設立。研究顯示,許多主權基金資金來自外匯存底、商品出口收入或貿易順差,因此外匯存底在全球範圍內扮演關鍵角色。但並非所有主權基金都依賴外匯存底,例如沙烏地阿拉伯的主權基金主要來自石油收入。外匯存底是重要但非唯一選擇,視國家經濟結構而定。
(相關報導:
風評:成立主權基金?說說即可,別碰為宜
|
更多文章
)
台灣中央銀行長期一直反對用外匯存底設立主權基金,理由包括全球市場波動性高、台灣經濟脆弱、缺乏 IMF 成員資格、以及中央銀行可能缺乏投資管理人才。這些擔憂看似合理,但有爭議,因為許多國家成功運用外匯存底設立主權基金,並在危機中穩定運作。
國發會近期就「台灣如果要設立國家主權基金」進行專題報告,指出主權基金的設立應朝四大課題研議:一、制定專法,二、設立專責管理機構,三、明訂主權基金的設立目的、資金來源,四、完善治理及監理架構,以確保主權基金營運公開透明,並符合政策目標。我同意這些作法,但更關鍵的是,需確定主權財富基金的頂層設計定位與總體規劃。我認為有十大重點:
第一個類似GIC,以長期財富保值為主;第二個類似新加坡淡馬錫,以戰略投資為主,而後者更為重要。
台灣過去主權基金最大阻力來自央行,一直拒絕動用外匯存底,但跟這全世界慣例並不符合。如今台灣外匯存底已經造成許多壓力,未來美國若實行「海湖莊園協議」,大部分投資美債的外匯存底有可能被迫轉為百年零息公債,台灣損失會更大。況且外匯存底可以展現台灣經濟實力,在高度動盪的當下,台灣走出去進行全球布局,才不致被邊緣化。
既然要成立台灣主權基金就不能太小家子氣,如果規模只有200億美元,沒有人會當一回事,因為市場現有的主權基金多半都已達數千億美元,甚至上兆規模。理想情況下,起始基金規模至少應有500億美元,未來再持續增加至千億美元。如今國際很多戰略投資,如AI及國防科技,融資金額動則以百億美元計,單一投資可能會高達10-20億美元,所以如果規模不大,錢很快就花光了。
目前國發基金已完全可以滿足台灣國內產業投資的功能,主權財富基金既有伸張主權,又有展現國力的雙重目的,自然以國際投資為較佳選擇。
既然名為主權基金,就應彰顯台灣主權優勢。台灣在全世界並沒有任何外交關係,但透過資金與技術實力,可以適當展現台灣主權,進一步擴張我們與全世界的連結,讓更多人瞭解台灣整體實力與地位,而不是單純的被外國利用、強迫輸出技術。但如何操作,並不單純是投資層面而已,也應該適度跟國際外交關係連結,台灣要懂得談判的藝術,最好在我們投資對方時,能換一些利益回來。
全球科技大爆發,台灣應在未來具有潛力的戰略新興產業,如太空、無人機、資安、AI,及綠能科技等領域,積極參與投資全球布局的龍頭企業。綜觀全世界獨角獸,其中多半都有來自各國主權財富基金的影子。
全世界優異的公司在引進核心策略投資者時,主權基金通常會是優先考量;台灣有堅強科技基礎,又有雄厚資金實力,自然會被邀請。未來操作可以多倚賴國際投資銀行如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建立和這些金融機構的關係,同時和其他主權基金也應多交流。台灣能見度愈高,才愈有機會被邀請進一流投資案中,因為好的案子不缺投資人,完全是club deal,重要的是主權基金實力必須要得到國際認可。
台積電為世界級的企業,且目前國發基金投資僅6.38%,相對偏低。未來川普政府新成立的美國主權基金很可能入股台積電,或台積電美國子公司,進一步打造其「美積電」目標,甚至進入董事會。建議未來台灣主權基金,應把台積電持股提高到10%以上,才能保障國家利益;至於其他國內投資標的靠國發基金功能即已足夠,不必疊床架屋。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當初反對成立主權基金,最主要理由並非否定其功能,而是認為可能人謀不臧,未來可能受到立法院等不同勢力干預,這在台灣是非常有可能的。目前政府成立台杉資本,基本上對外並不夠透明,因此招致一些批評。加拿大現任總理卡尼之前曾擔任英國央行總裁,如果連英國都能夠聘請外國人掌管央行,台灣主權投資基金自然沒有理由不能聘請國際專業人士,以示公正。邀請前新加坡主權基金投資專業人士,是不錯的選項。
台灣缺乏國際投資人才,對於這些國際戰略投資,最好成立國際諮詢委員會。一方面可以擷取各方經驗與智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不當政治干預,以黑手影響投資決策。當然最終決策權還是在專業管理團隊,但透過國際諮詢顧問,可以更加完善決策流程與機制。
(相關報導:
風評:成立主權基金?說說即可,別碰為宜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鑫友會前瞻政策顧問,本文由鑫友會提供,授權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