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 專屬文章 黃齊元觀點:參考國際經驗,加速成立主權基金

賴清德總統就職周年講話提及要研議主權基金,圖為新加坡淡馬錫。

最近政府突然決定開始研議「主權財富基金」,這是很奇怪的事情,因為我作為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已經積極提倡成立主權財富基金長達十年之久,過去都被澆冷水。最主要的反對力量來自央銀行,但為何現在政府突然積極探討此話題?

主要可能有兩個原因:第一、美國川普政府積極研議成立主權財富基金,未來將專注投資高科技產業,可能包括台積電在內;其次,由於最近美國川普總統政策提出「海湖莊園協議」,提議美元國際債務重組,其中包括將各國央行持有的美元債務,轉為百年期零息債券,嚇壞了很多國家。

川普總統最近成立「美國投資加速器」辦公室,並且聘請前摩根士丹利科技銀行部三十年資產主管麥克葛萊姆斯負責。目的是鼓勵國內外企業在美國投資。先前葛萊姆斯也有被指定負責成立美國未來的主權財富基金。找一位具有豐富背景的人負責美國主權財富基金,代表科技及半導體產業將是未來主權財富基金的重點,希望建立美國科技霸權地位。

據報導,美國承諾對那些在美國投資10億美元以上的公司提供量身訂製服務,這和投資銀行的工作與角色非常類似。簡言之,美國等於成立一個政府主導的科技投資銀行,專門服務像台積電、輝達這類大型投資項目,未來提供「財務顧問」加「直接投資」。

亞洲主權財富基金代表國是新加坡。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和淡馬錫控股(Temasek)是兩大主權財富基金,雖然同屬新加坡政府所有,但他們的投資方向和風格有顯著差異。

GIC設立時間為1981年,其目的為管理新加坡外匯儲備,確保國家長期財富的保值與增值,重點在於為後代儲備財富。淡馬錫設立時間為1974年,其目的最初為管理新加坡國有企業的股權,後轉型為商業化投資機構,追求高回報並支持經濟發展。

簡言之,GIC投資風險比較屬於純財務性投資,而淡馬錫則比較有策略性控股功能。淡馬錫特別注重產業前景,如果覺得哪個產業有前瞻成長性,就會投資,當初其也是在這樣背景下投資台灣電動車公司Gogoro。

亞洲有許多國家成立主權基金,除了新加坡以外,還有中國大陸的中國投資公司(CIC),資金規模高達1.35兆美元,乃亞洲規模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另外香港、南韓、馬來西亞、汶萊、卡達、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都有自己的主權財富基金。台灣至今還沒有主權財富基金,在亞洲國家算是極少數特例。

外匯存底是全球許多主權基金的重要資金來源,例如新加坡的淡馬錫控股和中國投資公司即利用外匯儲備設立。研究顯示,許多主權基金資金來自外匯存底、商品出口收入或貿易順差,因此外匯存底在全球範圍內扮演關鍵角色。但並非所有主權基金都依賴外匯存底,例如沙烏地阿拉伯的主權基金主要來自石油收入。外匯存底是重要但非唯一選擇,視國家經濟結構而定。 (相關報導: 風評:成立主權基金?說說即可,別碰為宜 更多文章

台灣中央銀行長期一直反對用外匯存底設立主權基金,理由包括全球市場波動性高、台灣經濟脆弱、缺乏 IMF 成員資格、以及中央銀行可能缺乏投資管理人才。這些擔憂看似合理,但有爭議,因為許多國家成功運用外匯存底設立主權基金,並在危機中穩定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