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中美關係進入「龐德偉時代」 學者分析:與川普同是商界出身,對台問題較為謹慎

美國駐華大使帕度(David Perdue,龐德偉)已完成中國大使的履職手續。(資料照,取自網路)
目錄

美國新任駐華大使大衛·帕度,中文名「龐德偉」於上周六(5月16日)向大陸外交部遞交國書副本,意味著新任駐中國大使的履職手續正式完成,中美間開啟「龐德偉時代」。

這位與現任美國總統川普有著高度相似的商業經歷,日後再處理美中關係之間的問題將變得十分關鍵。 這也是自從川普提名這位新任駐華大使后,北京與華盛頓間又一個關鍵性人物。

這位大使來到中國後,中國大陸民眾似乎並不感冒,但還是不少人希望這位大使能夠將中美關係更上一層樓。 而海外一些中國民主活動人士則是向這位大使喊話,希望他關注中國民主的建設與發展。 像來美國大使在中國民間成為人們窺探中美關係走向中最為重要的一環,這也是近年來中美兩國關係遞進中,不可或缺的一點。

對此,中國民間智庫、南大紫金傳媒智庫研究員燕志華在受訪時總結了一些新任駐華大使受到關注的關鍵點。 燕志華表示「一是大使館的官方新媒體帳號因為代表美國立場,很多文章動輒引發熱烈關注,已經成為網民關注和打卡的網點,但是更多時候被線民反諷;二是大使先生在各地公差或者旅遊,理所當然要推廣美國的民主自由觀念,常常成為熱點,尤其是美籍華裔大使駱家輝經常輕裝簡從,引發線民圍觀。 但是涉及到他們的談話,由於新聞管理較為嚴格,一般網民了解較少。」

美國駐華大使帕度(David Perdue,美國官方譯為龐德偉)
美國駐華大使帕度(David Perdue,美國官方譯為龐德偉)

燕志華分析認為,此次新任駐中國大使龐德偉預計很難引發網民關注。 從其資歷看,和川普高度相似,是商人出身然後從政。

他解釋到「這種政治家的背景決定了他們對於國與國之際的關係,更少從意識形態領域看問題,而更多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來進行務實外交」。

他還提到「中國從美國非常多的著名企業家的經歷能夠看出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面對一個市場熱點或者巨大的市場空白,往往是積极參與,謀求一個經濟的利益和歷史的影響。 預計新任大使會在中美之間,搭建更多經濟政治的橋樑,而非以敵對和對立的意識形態姿態出現」

從龐德偉的履歷來看,這位大使似乎在涉及中國人權議題上並不像前幾任那樣十分關注,這也是北京最為擔心的一點。 其次,在川普第二執政期,川普在對中國人權議題的發聲並不是很多,除了被美國多家媒體關注對「黎智英」案的關注外,其餘很少看到他發聲。

燕志華表示「加上其以高齡出任如此關鍵的崗位,而川普總統又以和平總統自居,新任大使或將更多追求一個穩定的中美關係。 由於其卸任後很難再謀求政治上的進步,這意味著他必須以務實、穩定為施政目標」。

美國新任駐中國大使帕度(右)被指是美國總統川普(中)的親信。圖為兩人2019年10月一起看美國職棒大聯盟世界大賽第五場時自拍合照。(美聯社)
美國新任駐中國大使帕度(右)被指是美國總統川普(中)的親信。圖為兩人2019年10月一起看美國職棒大聯盟世界大賽第五場時自拍合照。(美聯社)

在龐德偉時代將會對台灣造成什麼影響?

今天是大陸特有的情人節「520」也是賴清德執政一周年的日子。 雖然從上午賴清德的講話中對兩岸關係的表述極為模糊,美台關係的展望上也並未有新意。

對此,燕志華在受訪時分析認為,由於台灣問題涉及中國核心利益問題,龐德偉對此應該會比較顧忌。 台灣的內外轉圜空間,高度維繫於大國關係冷暖和利益取向,當下國際關係正處於高度活躍的分化組合中,各國都在根據自己利益進行調整站姿。 (相關報導: 田暢觀點:「遠洋捕撈」保不住面子,還撈走中國民企的市場信心 更多文章

他也提到,在這個歷史關口,尤其需要考驗政治智慧和歷史洞察力。 歷史是由大國書寫並定義的,這很不公平,但這是事實,也是美國政治家和政治觀察家一直的信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