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香港掛牌上市傳出亮眼成績的中國電池巨頭寧德時代(CATL),其創辦人兼董事長曾毓群(Robin Zeng)受訪時大膽做出預測,到了2028年,中國境內所有銷售的新出廠大卡車當中,將至少有一半比例屬於電動卡車。此一預測似乎也暗示著,全球重型貨車市場將面臨巨大的顛覆變化。
接受《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採訪時,曾毓群先是對自家企業、寧德時代在香港順利籌募46億美元(約新台幣1387億元)掛牌上市,成為今年(2025)全球最大的上市案。此後話鋒一轉突然提到,如今已有許多廠牌的電動卡車,都選用並搭載寧德時代生產的電池,這些車輛每噸公里的成本,比傳統燃油卡車減少約35%。
Half of China's heavy truck sales could be EVs by 2028, CATL sayshttps://t.co/rFAwst2U4i
— Reuters Energy and Commodities (@ReutersCommods)May 19, 2025
這個說法似乎在暗示,挾帶新科技與較低成本耗損優勢的電動車廠商,未來將帶給瑞典富豪汽車(Volvo)、德國曼恩商用車(MAN)和戴姆勒(Daimler)等傳統卡車製造商,一場高度且激烈的競爭浪潮。報導也提到,寧德時代目前已與十多家中國卡車製造商簽約,在CATL電池模組協助下,這些製造商迄今已生產出30種不同的電動卡車型號,全都採用同一款名為「75號」(Number 75)的標準化電池。
寧德時代正在建造一盤棋,除了讓電池降卡車營運成本外,同時聯合各大製造商一起打造換電站網路,讓這批電動大卡車能在各地快速充電與更換電池。按照寧德時代估算,卡車電池最快能在5分鐘內完成更換,但要加滿整個柴油油箱,少說得需要6分半鐘以上時間,電動卡車能讓駕駛更有效率。此外,每輛電動卡車一共搭載三枚電池,當貨櫃不是滿載狀態下,只需要一顆電池就能正常運作,大幅減少成本和相關程序。
曾毓群自豪地表示,為什麼電動卡車對商家或一般消費者,比傳統卡車更具有吸引力?「首先,目前的運作模式,電池不歸客戶所有、他們只是租賃使用。透過這個模式,能讓卡車的購買成本大幅降低,減輕商家不少負擔。」
根據中國乘用車協會(China Passenger Car Association)的數據,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境內銷售的卡車,大約有14%是屬於廣義的電動卡車,包含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純電動車或氫動力車。除了一步步擴張建立遍及全中國的全國性換電網路,寧德時代也推出「雙動力電池」(dual-power batteries),讓車輛能同時擁有不同成份電池的優點,既可快速充電、也能擁有更長的續航里程數。

美中貿易戰衝擊,歐洲成其擴張重點
截至赴港上市之前,各國投資者對寧德時代的最大擔憂,集中在該企業要如何處理,可能被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衝擊。曾毓群向投資人表示,該公司的電池工廠目前持續以98%產能維持運轉。當美國和中國官員一週前在瑞士日內瓦(Geneva)達成協議後,寧德時代立即接到大量客戶要求「立即出貨」的電話,這一點顯示美國關稅變化對全球供應鏈造成的影響,以及歐美廠商對其電池的高度需求。
為了降低被華府制約與掣肘,寧德時代計劃將在香港募得的股票所得,用於在匈牙利德布勒森(Debrecen)地區,建設一座價值73億歐元(約新台幣2493億元)的工廠,以及與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在西班牙、市值41億歐元(約新台幣1400億元)的合資生產線,外加升級他們在德國圖林根(Thuringia, Germany)的工廠。

除了上述既定對歐洲的投資計畫,曾毓群還透露,寧德時代正在與兩家歐洲電池相關企業進行談判,考慮以合作方式,幫助他們改正錯誤路線走向正確發展軌跡,但他拒絕透露這些公司的名稱。至於還會在哪些歐洲國家投資或建廠,曾毓群表示,他們抱持非常開放的心態,不排除依據重要客戶的潛在偏好進行,但唯獨暫時不考慮前往英國設立生產線,不僅因為該國缺少潛在客戶,同時當地設立工廠的成本,相較其他歐洲國家而言實在太過昂貴,對寧德時代來說並沒有實質吸引力。
如今的寧德時代不僅是全球重要的電池巨擘,更控制著電動車和儲能電池市場超過三分之一的份額,但董事長曾毓群並不滿足於此,受訪時依然強調,公司必須持續保持創新,「我們得在每個領域,都比其他人更先進且優秀。讓這些一點一點的優點,加起來後成為巨大的優勢。」
(相關報導:
行政命令愈管愈寬!全美卡車死亡事故不斷增加,川普要求所有卡車司機「必須懂英文」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