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風光一時,如今被視為「慘業」的台灣太陽能產業,似乎正迎來一線生機!回首20多年前,台灣曾是全球太陽能製造的中心,昔日股王茂迪更一度是全球最大太陽能製造商,連台積電都曾積極投入,最終卻因中國大陸產能高速擴張導致供應過剩而黯然退場。然而,美中貿易戰的激化,正為台廠開啟新的局面。
從盛極一時到黯然退場:台灣太陽能的轉折點
2009年,台積電曾以每股82.7元認購茂迪增資,並取得兩成股權,足見當時太陽能產業的吸引力。但好景不常,根據鏡周刊報導,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分析,2008年金融海嘯後,大陸廠商在政府大力補貼下,不僅接收了太陽能設備商的生產技術,更瘋狂擴張產能,導致全球太陽能產品嚴重供應過剩。這使得絕大多數業者,包括台積電的100%持股子公司台積太陽能,都因前景不明、虧損加劇而陸續倒閉或退出市場。
產能過剩的壓力,不僅擊垮了台灣業者,也讓大陸太陽能企業陷入虧損泥沼。洪傳獻指出,2024年大陸前五大太陽能企業中,竟高達四家面臨虧損。關鍵原因在於,美國去年起對大陸太陽能廠課徵近50%的關稅,對其營運造成巨大衝擊。
東南亞「洗產地」模式遭重擊,台廠迎來曙光?
為防範大陸太陽能業者透過東南亞進行「洗產地」規避關稅,美國近期更宣布持續對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四國課徵高額重稅。美國商務部在4月裁定,將對來自這四國的太陽能產品課徵34.4%至3521%不等的反傾銷與反補貼關稅。這項政策形同直接重擊大陸企業的東南亞布局。
洪傳獻對此表示樂觀,認為這為台灣太陽能廠帶來了鹹魚翻身的絕佳機會。他預期,一旦台美關稅政策正式確定,美國的訂單將有望「填滿台灣所有的生產線」,為台灣太陽能產業帶來可觀的轉單效益。
在美中貿易戰持續升溫的背景下,台灣太陽能產業能否藉由這波轉單潮重獲新生,值得市場持續關注。 (相關報導: 台灣知名連鎖餐廳爆倒閉潮!欠薪欠房租「老闆負債千萬跑路」,全台分店連續熄燈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