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一筆「拿比特幣換披薩」的交易,竟然在十多年後,價值飆破台幣 300 億元!這不是假新聞,而是真實發生的傳奇事件。每年 5 月 22 日,全球幣圈都會紀念這個歷史性瞬間——比特幣 Pizza 日。世界各地的加密貨幣交易所、區塊鏈公司,甚至連鎖披薩品牌,紛紛響應這個節日,推出限時優惠、NFT 紀念品或是各種「披薩換幣」活動,讓這段歷史在趣味中持續流傳。
5/22 比特幣披薩日:一盒百億台幣的披薩!
比特幣的發展史中有一段堪稱經典的「披薩事件」,這個故事每次被提起都讓人既嘆息又驚嘆。2010 年 5 月 22 日,一位名叫 Laszlo Hanyecz 的佛羅里達程式設計師,用 10,000 個比特幣購買了兩個披薩。當時,這筆交易約值 41 美元,完成首筆比特幣的實物交易。
如今,這個日子被加密貨幣愛好者稱為「比特幣披薩日」(Pizza Day),每年都會紀念。而那10,000 個比特幣?以 2025 年的價格計算,價值已超過 10 億美元(約 300 億台幣)!這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昂貴的披薩了。
什麼是比特幣?
簡單來說,比特幣是世界上第一個出現也是最知名的加密貨幣,它完全存在於數位世界中。不像新台幣或美元這類由政府發行的法定貨幣,比特幣沒有實體鈔票或硬幣,也不受任何中央機構或政府機構控制。
比特幣最特別的地方在於它是「去中心化」的—這意味著整個系統不由單一機構管理,而是由全球數千台電腦(節點)共同維護。這種特性使得比特幣交易不需要透過各種機構中間人,可以直接在用戶之間進行,大幅降低手續費,同時交易記錄無法被竄改。
許多人將比特幣稱為「數位黃金」,因為它與黃金一樣具有稀缺性—比特幣的總量永遠不會超過2,100萬個。這種內建的稀缺性讓比特幣擁有保值特性,吸引了無數投資者在通貨膨脹時代尋找避風港。
神秘的中本聰是誰?
比特幣的傳奇始於 2008 年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期。一位自稱「中本聰」(Satoshi Nakamoto) 的神秘人物在網上發表了《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白皮書,闡述了一個革命性的想法 — 建立一個不需要信任第三方機構就能運作的電子貨幣系統。
令人好奇的是儘管比特幣如今市值高達數千億美元,創造者中本聰的真實身份至今仍是個謎。關於中本聰身份的猜測包括:是一位天才密碼學家、一個開發團隊、甚至是某國政府的秘密計劃。無論真相為何,他選擇匿名的決定完美呼應了比特幣的核心理念—去中心化,不依賴於任何個人或機構的權威。
什麼是比特幣減半?讓幣價飆升!
比特幣最吸引人的特性之一是其內建的通貨緊縮機制—「減半」事件。每開採出約 21 萬個區塊(大約四年時間),礦工獲得的比特幣獎勵就會減少一半。
比特幣最初的區塊獎勵是 50 個比特幣,減半歷程:
2012年:獎勵減為 25 BTC
2016年:減為 12.5 BTC (相關報導: 為何再砸13.4億買比特幣!微策略不是單靠信仰,而是看中這些優勢 | 更多文章 )
2020年:減為 6.25 B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