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餐也是喜歡吃穀片加鮮奶嗎?或是來一杯即溶奶茶或三合一咖啡?小心巴金森氏症提早找上你。哈佛一項大型研究顯示,「超加工食品」恐成巴金森氏症隱形風險。
哈佛20年研究揭開飲食風險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醫師分享,哈佛研究追蹤4萬多名醫護人員長達20年發現,長期食用超加工食品,會顯著提高巴金森氏症前期症狀的風險。
什麼是超加工食品?
張家銘醫師指出,「超加工食品」是指經過高度工業處理,原型食材幾乎不可辨識,且含有大量人工添加物的食品。
- 香腸、火腿、熱狗
- 即食麵、冷凍微波便當
- 零食餅乾、糖果、甜甜圈
- 罐裝茶飲、奶茶、即溶飲品
- 早餐穀片、蛋糕、三合一咖啡
這些食品雖然方便快捷,卻缺乏營養、糖鹽脂肪含量高,長期食用可能對神經系統造成損害。
巴金森氏症早期不是手抖?
大家對巴金森氏症的印象多半是手抖、動作遲緩,但這些其實並不是最早的警訊。
真正可能提早出現的「非運動性前驅症狀」包括:
- 慢性便秘
- 嗅覺衰退
- 睡眠期間異常動作
- 白天過度嗜睡
- 情緒低落
- 身體莫名疼痛
- 視覺障礙
這些症狀甚至可能在巴金森症發病前5~10 年就出現。
巴金森風險增2.5倍,你中招了嗎?
研究發現,食用超加工食品最多的族群,罹患三種以上巴金森前驅症狀的機率是最低族群的 2.5 倍,顯示其對神經系統潛在傷害不容忽視。 (相關報導: 新冠肺炎單周93重症、4死!疾管署指與病毒株變異有關:高峰還沒到 | 更多文章 )
雖然現代人生活忙碌,但長期仰賴便利的超加工食品,可能換來更嚴重的健康代價。減少攝取超加工食品,改以天然、原型食物為主,或許才是守護大腦與神經健康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