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AI)正在改寫日韓法律市場的規則,一場「新科技v.s傳統」、「年輕律師v.s資深律師」、「獨立律師v.s大型律所」的角力悄然展開。《日經亞洲》描繪新舊制度的碰撞,科技新創開發AI工具,協助審案、擬文、找客戶,卻引來律師協會抵制。這場爭議不僅關乎現行法規,更挑戰根深柢固的行業文化。
資深律師:AI省錢又省力
首爾南部的「自信律師事務所」(Confidence)資深律師黃盛玄(音譯,Hwang Sung-hyun)毫不掩飾對法律科技服務的高度評價。他告訴《日經亞洲》,南韓新創公司Law & Company 開發的「超級律師」(SuperLawyer)協助他分析判例、草擬法律文件,大幅節省時間與人力成本。
「聘請一名助理律師每月要付500萬韓元(約新台幣10.8萬元),但訂閱『超級律師』每月只需10萬韓元(約新台幣2,172元),甚至服務品質更好,還不用面對人的壓力」,黃盛玄說。
高麗大學法律研究所法律科技中心主任李秉俊(音譯,Lee Byung-jun)指出,法律科技將徹底改變律師的就業市場:「法律科技將助理律師的需求降到5分之1、甚至10分之1,它在資料查詢、理論分析、翻譯等方面的表現優異。」

日本律所也用AI看合約
南韓法律業界也不是唯一擁抱AI的市場。在日本,東京新創「聯通科技」(LegalOn Technologies)也在快速成長。「聯通科技」開發的AI平台能協助律師審查契約、標記可能對客戶不利的條款,並提出更符合客戶公司標準的措辭建議。
「審閱合約是最耗時但價值不高的工作,」策略長 JP Biard 表示,「企業法務每天要花4個小時來審查保密協議等合約,AI能幫他們節省約8成的時間。」
公司內部法務對此大多抱持正面態度,因為他們領的是固定薪資;不過獨立事務所對AI的反應就比較複雜了,畢竟他們是按時計費,AI的高效率可能會衝擊他們的薪資。
Biard 還補充,這也引發了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對菜鳥律師來說,他們是透過審查合約這類「基本但耗時的工作」來學習專業,如今這些工作卻可能被 AI 完成。然而,Biard 強調,AI的角色是「輔助」而非「取代」律師:「我們不會取代律師,而是幫助他們更有效率地工作。」

AI不只輔助法務,也能幫忙開發客戶
說到南韓律師的另一難處,就是與客戶之間的橋接。由於南韓法律圈長年由少數通過嚴格國家考試的律師壟斷,自2009年引入美式法學院制度後,使律師圈更兩極化。大型律師事務所的老鳥律師享受高薪和獎金,但菜鳥律師卻要努力尋找新客戶。
因此,Law&Company 推出了客戶與律師配對App,協助這些新世代律師接觸客戶與案件。不過,南韓律師協會批評這些服務是「非法仲介」,未持執照卻介入法律市場。 (相關報導: 「面對AI,問對問題才是關鍵!」黃仁勳:如果我現在是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學會怎麼用AI | 更多文章 )
Law&Company 則反駁,他們AI服務有效協助律師。因為「超級律師」已經通過南韓律師考試,在150道多選題中答對111題。這得益於公司自主開發的AI框架,結合了先進的RAG(檢索增強生成)與AI代理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