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已晉升「國安戰略物資」,各國無不卯足全力競逐主權AI與半導體實力。作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的台積電,其海外設廠動向更是牽動全球科技板塊。根據《DIGITIMES》報導,儘管近期台積電已確立在台灣、美國、日本和德國的擴產藍圖,但供應鏈透露,仍有許多國家積極爭取台積電設廠,其中包括印度、新加坡與中東國家卡達。然而,面對這些國家誠意滿滿的邀約,台積電最終卻選擇婉拒。
台灣地位難撼動:海外設廠實屬「逼不得已」
對台積電而言,台灣始終是其最完美的生產據點。供應鏈消息人士指出,海外建廠對台積電來說,實屬「逼不得已」的決定。最終選擇美國、日本、德國,主要考量點在於:
1.大國的巨大壓力: 這些國家在半導體產業鏈中扮演關鍵角色,擁有領先的設備、材料與IC設計實力,讓台積電難以抗拒設廠的壓力。
2.全球產能調配: 為避免市場供過於求,並在分身乏術的情況下,台積電必須謹慎評估全球產能的配置。
儘管如此,近期中東國家對AI與半導體產業的強烈企圖心,讓台積電未來在該地區設廠的可能性並未完全消除。
地緣政治下的台積電:危機中求穩,技術遙遙領先
面對日益加劇的美中衝突、美國對中國的AI與半導體禁令,以及前總統川普的潛在關稅與晶片稅威脅,台積電可謂「關關難過關關過」。儘管外部壓力不斷,但台積電對未來營運仍深具信心,認為外部風險帶來的減損有限,且在掌控之中。
台積電不僅獲利表現屢創新高,其3奈米以下製程技術更是全面拉開與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差距。台積電手握全球晶片大廠訂單,客戶轉單困難,使得其在先進製程產能與技術上幾乎獨佔鰲頭,這也讓美國等大國的施壓有其極限,台積電的地位可謂難以撼動。
婉拒中東、印度、新加坡:人力、基礎與技術是關鍵考量
據供應鏈業者透露,中東多國對於台積電的設廠邀約可謂「誠意滿滿」,甚至表示「錢不是問題」。然而,台積電婉拒這些邀請的關鍵原因在於:
1.半導體基礎近乎為零: 中東國家在半導體領域的部署幾乎是從零開始。
2.人力與資源吃緊: 為了應付美國、日本與德國的擴產,台積電台灣團隊與供應鏈已全員出動,目前面臨巨大的人力缺口,難以再籌組一支團隊去協助他國建立半導體聚落並長期營運。
3.技術要求高: 中東國家期望的是先進製程產能,而非相對成熟的技術。
雖然台積電婉拒了卡達的設廠邀約,但據傳卡達仍積極爭取,不排除未來會再調高補助金額以滿足台積電要求。至於東南亞的新加坡和南亞的印度,過去也曾是力邀台積電設廠的國家,但台積電同樣在三思後予以拒絕。
不過,台積電仍與新加坡維持友好關係,其子公司世界先進已在新加坡設立12吋晶圓廠,預計2027年量產。而印度在邀請台積電遭拒後,則轉向與力積電合作,由力積電負責晶圓廠設計、建置與員工培訓,但不參與後續營運。
總體而言,台積電在海外擴廠的決策,是多方權衡地緣政治、供應鏈完整性、人力資源配置以及技術需求下的艱難抉擇。台灣作為其核心生產基地的重要性,短期內仍難以撼動。 (相關報導: 昔日慘業大逆襲!台積電曾慘賠退場,台灣1產業「生產線將被美國訂單填滿」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