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近期高調宣告將營運重心移回特斯拉,並承諾未來五年將親自坐鎮指揮。此舉讓市場對特斯拉的長期前景鬆了一口氣,股價也隨之應聲上漲逾40%。然而,外媒《Business Insider》採訪了四位曾與他共事的前員工,他們對這位億萬富翁的領導風格雖讚譽有加,卻也拋出一個核心疑問:身為出色的「產品經理」的馬斯克,此刻的回歸,真的是這家電動車巨頭現在最需要的嗎?
「全公司的產品經理」:創新總指揮的獨特領導風格
前員工們普遍認為,馬斯克對特斯拉的影響力無遠弗屆,遠超一般執行長。
1.扁平管理下的絕對權威: 曾領導Optimus人形機器人專案的Chris Walti(現已創辦機器人新創Mytra)形容馬斯克「實際上是整個公司的產品經理」,所有產品方向都由他拍板定案,工程師則負責執行。這種扁平化的管理結構,讓馬斯克能將其創新理念貫穿至產品最前線。不過,馬斯克的高強度領導風格也讓部分員工吃不消。Walti 說他曾在「週日凌晨三點」收到馬斯克的簡訊,並被要求「15 分鐘內回覆」。他說:「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這樣的節奏,有些人真的會被燒光。」
2.對細節的狂熱執著: 特斯拉第七號員工、前技術主管Gene Berdichevsky(現為電池材料Sila Nanotechnologies執行長)回憶,早在2008年馬斯克正式出任CEO前,他對產品細節就展現出異於常人的狂熱。當年研發Roadster原型車時,他會和團隊在董事會後,花整個下午在停車場試駕,逐一討論每個細節,追求極致。
3.不按牌理出牌的成功: 曾任特斯拉資深軟體工程師的Tobias Kahnert(現為EFT Mobility執行長),親身經歷了Model 3「生產地獄」的艱難時期,他指出,馬斯克曾經睡在工廠,就是為了帶領團隊走出困境。他坦言,馬斯克許多點子當時看來「不是正常做法」,卻往往在事後證明其獨到之處。Kahnert認為,馬斯克有能力推動許多他人不敢做的決策,這正是其他車廠缺乏的「差異化優勢」。
4.天賦異稟的跨領域整合: 曾在SpaceX工作六年的Electric Era執行長Quincy Lee指出,馬斯克是一位「極其優秀的設計工程師」,在物理、製造方面的能力相當傑出,加上他也是位優秀的商人,能將這些技能完美整合,為特斯拉帶來巨大效益。
交車量疲軟引質疑:特斯拉此刻更需「大膽創新」還是「穩定規模」?
然而,儘管馬斯克的天才備受肯定,特斯拉今年第一季的全球交車量僅達33.67萬輛,年減13%,遠遜於市場預期。面對此困境,接受《Business Insider》訪問的分析師們普遍認為,公司當前最需要的並非更多「大膽創新」,而是推出新車型、改善電池技術並加強廣告行銷等務實策略。自2023年推出Cybertruck後,特斯拉就未再有新車問世,而Cybertruck的銷售表現也未達預期。
Walti觀察到,馬斯克似乎「對單純製造市場需要的好產品感到有些厭倦」。他認為,若產品不夠大膽或無法逆勢而為,就難以引起馬斯克的興趣。Walti甚至直言質疑:「10年前他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非常棒,他真的很了解市場需要什麼。我不確定現在是否仍如此。」他懷疑馬斯克是否真心對大眾市場電動車感到興奮。
馬斯克的堅持:押注Robotaxi與Optimus,他是關鍵人物還是分心源頭?
儘管市場呼籲更實際的策略,馬斯克仍堅持押注於激進的自駕計程車(Robotaxi)和Optimus人型機器人。特斯拉正為下個月在德州奧斯汀推出Robotaxi服務全力衝刺,馬斯克也多次強調,公司的未來將取決於這兩大項目。他同時也承諾今年會推出平價電動車,但細節仍保密中(路透社報導稱可能為Model Y簡化版)。
這讓馬斯克的領導角色成為一個微妙的平衡點。Kahnert坦言:「即使在特斯拉內部,有時也很難明確評估,馬斯克究竟是帶來更多幫助,還是造成更多干擾。」
馬斯克的回歸,無疑為特斯拉注入了強心針,也帶來其獨特的產品願景和無人能及的驅動力。但面對當前市場挑戰和投資者的期望,他這位天才「產品經理」的下一步,是否真能精準擊中特斯拉當前的核心需求,仍是外界持續關注的焦點。
資料來源:Business Insider (相關報導: 奉行「多生小孩、能夠拯救世界」的馬斯克,如何管理他的「子女軍團」?《華爾街日報》剖析世界首富的「持家之道」 | 更多文章 )
責任編輯/李伊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