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外送市場歷經轉變,從早期由店家自聘外送員服務顧客,到近年包括 foodpanda、Uber Eats 等國際平台相繼進入市場,甚至統一超商也推出本土平台 foodomo,外送選擇日益多元。尤其在疫情期間受到政府政策影響,加上人心惶惶憂心出門用餐會染疫,更加推升了外送平台的使用人數。根據統計,台灣人最常使用的外送平台是foodpanda,那為何foodpanda會成為台灣的外送龍頭?又為什麼商家明明會被抽成,還願意上架在foodpanda?對此,財經專家「財女Jenny」、foodpanda商務協理蔡興樺在《下班經濟學》頻道中深入分析,點出foodpanda成功的關鍵原因,以及如何優化外送員、店家、消費者的體驗,成為讓對手難以擊潰的外送王者。

外送平台常用度。(圖/取自下班經濟學)
你多久會叫一次外送呢?財女Jenny表示,foodpanda一天就有80萬筆交易量。而餐飲外送平台的信用卡刷卡額從2019年的48億推升到2023年的946億,關鍵轉列點在疫情最嚴峻的2021年躍升到707億。不過,2022年、2023年的信用卡消費總金額相去不遠、成長趨緩。因此,如何拓展廣的服務、開源更多元的營收,是台灣的外送業者近年來更加關注與投注的一塊。
近年外送平台信用卡消費總金額。(圖/取自下班經濟學)foodpanda會成為台灣的外送龍頭?
1、佈局時間早
foodpanda 2012年進入台灣市場, Uber Eats 2016年才進入台灣市場,更早搶下機會與佈局。加上母公司Delivery Hero願意用虧損換市占率,因此在疫情前已具規模,疫情一來即大幅拉升訂單數。此外,更在疫情期間率先推出24小時外送服務,滿足更多消費者的需求。
2、合作商家與外送員數量多
合作家數、外送員人數高於對手,與多元商家合作,類型從連鎖品牌、小吃店到餐廳應有盡有,外送員數量足夠、效率佳,能提升消費者體驗流暢度,也能繞業績有指數型成長。
3、雙邊媒合完善
外送仰賴的是消費者搜尋、預定;商家接單、烹調;外送員取貨、配貨的緊密關係。搭配地理位置演算法分派訂單,達到效率最大化。
雙邊媒合流程。(圖/取自下班經濟學)4、積極拓展額外收入
隨著外送平台聚集大量外送員及用戶,如何進一步實現貨幣化成為平台下一步的重要課題。以 foodpanda 為例,除了原本的配送服務,母公司也積極拓展廣告業務。透過在外送員車輛、外送包裝等處張貼廣告,不僅提升品牌曝光,也成為平台新的營收來源現階段foodpanda 母公司,的廣告收入,已經佔總成交值的 3~4%了。
foodpanda如何持續優化維持優勢?
1、改善系統與協調外送員
foodpanda推出「製餐時間」功能,藉此解決外送員到店時餐點尚未完成的情況。此功能可讓商家主動回報餐點準備狀況,提前與外送員進行時間協調與分配,避免雙方空等,提高整體運作效率。該功能也結合機器學習技術,透過商家的回報紀錄,不斷優化對每間店鋪製餐時間的預估模型。一旦系統偵測出製餐時間過長,也會介入調整。
(相關報導:
都賣咖啡為何星巴克年收百億,路易莎卻快撐不下去?專家點5大關鍵:快不賺錢了
|
更多文章
)
2、升級商家的服務窗口
為了提升商家服務效率,foodpanda升級商家的服務窗口,讓商家遇到問題時可以快速密切的解決,不會求助無門耽誤效率。過去當商家遇到如修改營業時間、調整菜單內容、或設定廣告投放策略等問題時,往往不知道可以找誰處理。foodpanda觀察到商家在操作平台上的困擾後,決定整合資源,改為由明確的業務窗口服務,協助商家快速釐清問題與獲得解方。此舉不僅大幅提升回應效率,也讓商家能專注於營運本業,。
3、數據持續優化調整
foodpanda 積極與商家夥伴溝通、協作,協助他們理解消費者行為背後的意義,並透過數據分析改善營運決策。foodpanda 強調,從資料蒐集、洞察分析到應用落地,每個環節都須面面俱到,才能真正提升平台與商家的整體表現。
為何被foodpanda抽成,餐廳還願意上架?背後3大原因曝
1、打破居住地地緣限制
相較於過去店家多半侷限在小社區範圍內經營,透過外送平台,商家能讓更多消費者看見店面、認識品牌,進而提高嘗試與下單的機會,為營收創造新的成長動能。
2、突破既有的競爭格局
過去許多餐飲業者都集中在熱門街區,爭搶有限的黃金店面,但隨著外送平台興起,這種競爭格局被打破。外送平台讓商家上架後如同重新出發,不再受限於地段租金高昂或店面位置。只要餐點品質優良,商家便能在平台上公平競爭,擴展更多生意機會,改變傳統的經營模式。
3、透過數據了解消費者樣貌
外送平台除了提供數據分析,幫助商家更了解消費者行為外,還結合顧問型業務,協助商家共同學習與成長。不過從商家角度來看,面對外送平台仍有不少挑戰。財女Jenny表示,許多商家在使用外送平台時,最常提出的問題是「抽成比例過高」,導致利潤受到壓縮。若商家想維持獲利,只能將價格上調,但價格一旦過高,可能超出消費者心理門檻,反而導致訂單減少,陷入兩難。因此,如何在抽成與定價間取得平衡,成為商家與平台之間的重要課題。
對此,財女Jenny建議,若無法透過漲價開源,商家可以嘗試「節流」,例如提升營運效率、降低成本,或透過吸引更多客人來增加整體營收。此外,平台也能提供關鍵的協助,例如透過數據分析,幫助商家了解熱銷品項、設計最佳搭配組合、優化菜單排序,提升客單價與銷售機會。
像是 foodpanda 上有不少街邊店與中小型商家,這些老闆多半對行銷與經營策略不熟悉,因此更需要平台提供清楚透明的數據支援。舉例來說,若平台分析顯示「麵+酸辣湯」的組合最受歡迎,商家便可強化這類搭配推薦。或是根據消費行為優化菜單配置,把最吸引人的品項放在最醒目的位置,就如同便利商店會根據數據決定貨架陳列,讓消費者原本只想買水,也可能多買了包子或巧克力。
對此,蔡興樺回應foodpanda透過「商家健檢報告」來協助商家更加刺激營收,健檢報告中包括4大關鍵數據
- 客單價、消費者總量
- 新舊客占比
- 生意趨勢、轉換率
- 時段分析
蔡興樺指出曾有一間知名連鎖速食品牌,透過「商家健檢報告」發現,自家會員在平台上的銷售量體竟低於整體平均。經分析後,品牌調整了針對會員的優惠內容,成功吸引更多會員下單,短時間內業績即成長20%至30%。由於會員族群通常忠誠度高、回購率快,這樣的優化措施對品牌長期經營大有助益。
另一個例子則是一家主打宵夜市場的小型滷味店,透過健檢報告發現,雖然產品適合深夜食用,但宵夜時段的營業成績卻不佳。深入檢視數據後,平台發現其「上線時段」短於同區其他商家,導致曝光機會有限。業者調整營業時間後,無須額外支出便明顯改善銷售表現,業績迅速提升達30%至40%。
在外送平台競爭激烈的市場中,foodpanda能穩坐龍頭,不僅仰賴早期佈局與母公司資源投入,更透過系統優化、數據支持與商家合作策略,建立起共贏的商業模式。儘管抽成問題仍是商家非常在意的部分,但foodpanda也提供更多實質協助與經營建議,讓彼此在合作的痛點減少。隨者外送在台灣的市場發展越趨飽和,外送平台的成敗關鍵將不再只是速度與規模,而是誰能真正理解使用者與商家的需求,提供更全面的服務價值。
(相關報導:
都賣咖啡為何星巴克年收百億,路易莎卻快撐不下去?專家點5大關鍵:快不賺錢了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