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安觀點:三線同步,川普的大交易再啟?從「統一」言論、中東出訪到美俄烏高峰會晤

2025年5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與阿聯酋總統穆罕默德會晤,川普也在貴賓簿上簽名。(美聯社)

 

前言:一個字眼、一趟行程、三個戰場,川普又回來了?

 

2025年5月12日,川普在白宮記者會上談到中國同意大幅開放市場,最後一句話語氣輕描淡寫卻餘音繞樑:「I think it's going to be great for unification and peace.」就是這個"unification"—「統一」,引發台灣政界與華府觀察者的同時警覺。

 

在兩岸語境中,「統一」從來不只是一個語彙,而是一個政策信號。而川普擅長的,正是語言測試與政策調整之間的模糊地帶。

 

不到二十四小時,他搭乘空軍一號飛往沙烏地阿拉伯,啟動第二任期的首次國際出訪,目的地與2017年首次出訪完全一致。從言語試探到地緣啟動,川普正在構築一個新的節奏:在亞太、中東與歐洲三線同步施力,鋪設一張可以談判、可以交易、可以兌現的全球和平重談網絡。

 

這不是和平主義的復活,而是「交易式和平主義」的回歸。

 

一、三個關鍵動作在同一週完成

 

從語言出牌到外交落地,川普本週的三項行動具備驚人的時間密度與戰略一致性。這不是一般外交行程的排程,而是一種典型「川普式交易佈局」:每一個訊號,都對應一個談判籌碼;每一個舞台,都設計好一場戰略交換。

 

1. 語言測試:5月12日,白宮記者會

 

在介紹中美貿易談判新協議成果時,川普最後補上一句:“And I think it’s going to be great for unification and peace.” 儘管美國國務院與AIT隨即澄清這裡的「統一」僅指中美市場整合,與台灣無關,但「語言模糊性」本身就是外交訊號的一部分。

 

對北京而言,這是一種潛在對話門戶;對台北而言,則是政策不確定的前奏;而對川普本人而言,這正是他慣用的「雙重可解讀」語法結構:既可轉化為交易籌碼,又不需馬上兌現。

 

2. 中東出訪:5月13日至16日,沙烏地、卡達、阿聯三國行

 

短短四天,川普訪問了三個海灣核心國家,行程幾乎複製他2017年的首次外交動線:沙烏地簽署能源與軍售合約,卡達重申財金合作與軍事協調,阿聯則可能成為亞伯拉罕協議升級的關鍵平台。

 

【註:亞伯拉罕協議是川普第一任期的重要外交成就,於2020年促成以色列與阿聯酋、巴林、蘇丹、摩洛哥實現關係正常化,為中東地區創造合作框架,也為川普贏得諾貝爾和平獎提名。】

 

這不僅是軍售與投資行程,更是川普向以色列與美國猶太裔社群兌現政治承諾的開場:打造安全的中東框架,為以色列創造可行的和平環境。

 

3. 俄烏入局:5月15日,明確釋出介入意願

 

5月15日,川普結束中東行程、飛往阿聯酋途中,首次對俄烏戰爭公開表態。他對隨行記者表示:「在我和普丁會面之前,什麼都不會發生。」此話針對同日原訂於伊斯坦堡舉行、最終未能成局的俄烏高層會談而發。川普透露,自己曾考慮親自參與該次會談,惟因條件未成熟而作罷。

這番發言不只是評論,而是一種公開的入場宣示。他將自己定位為「必要的中介角色」,釋出願意親自介入停戰談判的明確訊號。與此同時,普丁方面在先前通話中亦對談判表現出開放態度,為未來潛在的三方對話建立初步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