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國總統川普政府強化對中國的貿易關稅措施,北京近幾個月來不再僅以技術性手段回應,轉而展開一場涵蓋政治、經濟與外交層面的全面反擊。旅美學者翁履中表示,當川普以關稅作為主戰場時,北京顯然已不再僅將其視為貿易問題,而是當成重塑中國國際定位的大好機會。
翁履中臉書撰文提到,在關稅戰中,北京的選擇是主動出擊,試圖在全球話語權與經濟秩序中爭取領導權。各國應該從這場中美關稅戰中學會的,不只是觀察雙方如何出牌,更重要的是思考在大國博弈之下,如何保住自身戰略價值。
翁履中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不僅在經濟政策上穩定內需、強化製造產能,更透過積極外交策略,爭取多極化世界中的新盟友,從巴西的緊密互動,到歐洲的審慎靠攏,中國正試圖用「合作敘事」取代美國日益單邊的保護主義。
翁履中續指,中國與法國、德國、巴西的互動顯示出,越來越多國家會選擇「兩邊下注」的策略,在美中之間保留模糊空間,爭取最大利益。這對各國的外交與產業政策提供了重要啟示,面對未來3年多川普主政的不確定性,每個國家都必須主動設計自己的「多極對策」。
翁履中強調,關鍵問題不在於能否獲得單一國家或是強人的支持,而是能否在貿易、產業、科技甚至外交層面提出足以撼動其他國家戰略考量的「願景與交換」。否則,任由地緣棋局推動,如果只是期待單一國家協助,恐怕只會成為他人交易桌上的籌碼。
翁履中表示,這不是「東升西降」的辯證,而是中美動態實力消長過程中,各國如何爭取各自主體性的實踐。若說未來3年多是中國與美國重塑全球秩序的關鍵期,那麼對各國,尤其是在美中交鋒最前線的台灣而言,更是必須跳脫「依附思維」、積極布局全球,確保自己有實力爭取新定位的關鍵3年。
更多風傳媒獨家內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