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子昂專欄:香港的下一步

丟汽油彈等非理性抗爭手段,恐消耗民眾與國際社會對香港民主運動的支持。圖為11月17日深夜在香港理工大學發生警民激烈衝突。(美聯社)

香港區議會選舉投票率高達七一%,創歷史新高,泛民主派大勝,顯示民眾反對林鄭政府,但至今看不到北京有讓步跡象。面對強硬的北京政權,香港需要改變過去「無大台」、「不割席」的做法,有清楚的策略與目標,才會有機會向北京爭取到更多的自主權。

激進深黃用「不割席」綁架泛黃

以香港區議會選舉結果評估,六成以上的香港人是泛黃,認同最早版本的「五大訴求」:徹底撤回修例、收回暴動定義、撤銷對所有反送中抗爭者控罪、徹底追究警隊濫權情況、林鄭下台。

泛黃如同光譜,由淺黃到深黃的訴求大致如下:反送中→林鄭下台→即刻雙普選→反對中共→反對中國(香港獨立)。

最早提出的訴求是香港特區的內部事務,林鄭接受就可以執行(雖然她辭職需要北京同意)。這五項訴求沒有改變現有制度,因為香港人很實際:已經回歸中國,沒有獨立條件,把抗爭限制在特區政府,讓北京有台階可下。不料七月一日占據立法會的「勇武派」突然將第五項替換為「以行政命令解散立法會,立即實行雙真普選」。雖然雙普選是香港人的希望,但是實現雙普選必須更改現有的制度,抗爭的困難度即刻提升。激進的深黃開始利用「不割席」、「不篤灰」綁架泛黃支持者。

沒有組織、沒有領導的「無大台」聽起來浪漫清高,卻是反送中運動的致命傷。民眾自發起來抗爭,但是因為沒有人領導,策略搖擺,執行混亂。抗爭對象由林鄭、黑警變成北京政權,甚至演變為反中港獨。訴求原本要求「林鄭下台」變成「立即雙普選」。抗爭手段也由「和理非」、Be Water游擊戰、最後變為據點攻防戰。

區議會選舉之前,黑衣人占據中文大學與理工大學,關閉吐露港公路、紅磡隧道,甚至用弓箭等致命武器攻擊警方,暴力升級,對香港市民與國外媒體(台灣除外)造成反效果。一位和理非估計區議會選舉因此跑掉一成選票,不然泛民主派系應該贏到七成以上。

勇武派急速提升武力抗爭,八三一太子站事件是轉捩點。當天傳出站內有示威者被警察毆打致死,之後就不斷有警察虐待殺害示威者、多人被自殺的傳言。年輕黑衣人早就對警察的粗暴打壓不滿,傳言如火上加油,讓他們找到升級暴力的理由。雖然多數媒體記者同情示威者,至今三個月卻無法找到「被害者」的親人或者朋友出面申冤。當然也有傳言解釋說找不到親友出面是因為被警方威脅,甚至被押送到中國內陸囚禁封口。

2019年8月31日,香港警方進入地鐵太子站內追捕示威者,多人因此濺血。(AP)
2019年8月31日,香港警方進入地鐵太子站內追捕示威者,多人因此濺血。(AP)

仇中讓反極權、爭民主目標失焦

同一時間也有傳言認為中國反習近平勢力介入支援反送中,提供財務協助,製造假新聞,希望藉由香港的暴力提升,以達到動搖中南海的目的。所以這些消息也有可能是反習勢力放出來的。

反送中最有爭議的地方,莫過於仇中情緒的爆發。民主自由是普世價值,示威者理應聯合有相同理念的中國人,共同向北京政權爭取民主自由。少數黑衣人卻在抗爭過程蹦出香港人歧視其他華人的劣根性,揮舞星條旗、燒毀五星旗、破壞親中企業的物產,結果連居住在香港的台灣人都不敢隨意在街頭講國語。仇中讓反極權、爭民主的目標失焦,造成反效果。

經歷過失敗的理大圍城,經歷過成功的區議會選舉,泛民主派知道武力革命在香港沒有市場,民主運動應該回歸到多數人認同的和平與理性方式,不能夠因為不割席、不篤灰的理念,而被少數準備當烈士的勇武派綁架。和理非需要取回主導權,說服勇武派收回革命情緒。錯誤的不割席會誤導年輕人,變相鼓勵他們進行無意義的犧牲,反而消耗香港市民與國際社會對民主抗爭的支持。

只是上街挖磚頭、丟汽油彈容易。理性抗爭需要組織、需要策略、需要領導。和平民主運動需要排除仇中情緒、向暴力說不、溝通宣導。必須要一個有分量的人出來領導泛民主勢力。只是放眼望去,檯面上好像看不到這樣的人。

香港人長期政治冷感,特區政府內諸多行政長官,卻沒有什麼政治家。坦白說,香港民主運動多年至今依然無大台,其實也顯現出香港社會的現實面,因為有分量的人由殖民地時代起就不碰政治。出來抗爭、被推到前線的都是nothing to lose的年輕人。香港高階知識分子、社會賢達皆表態支持民主運動,願意出錢出力,卻沒有一個願意站出來領導改革。畢竟對抗強權、爭取民主改革有極高的風險,有可能失去一切。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勝選後的泛民派仍待有效整合

未來的香港會繼續混亂。區議會原本的功能是社區服務與聯誼,現在加入大批民主派的年輕人,他們會改變遊戲規則,區議會運作將會變得更政治、更混亂。泛民主派必須整合不同意見,有秩序地推動改革,不要讓民眾認為是「小孩耍大刀」而對他們失去信心。

至於林鄭是否會下台?明年九月立法會選舉以前又會有什麼變化?我們也只能在旁持續為香港祈福。 (相關報導: 蔡宏政專欄:台獨港獨都是Made in China 更多文章

11月24日香港區議會選舉投票所外的人龍。(美聯社)
11月24日香港區議會選舉投票,泛民主派大勝,勢將影響區議會的運作。圖為當日投票所外的人龍。(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