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值害慘台灣!熱血導演道盡醫院不能說的秘密,「便利」背後是多少人犧牲?

公視《麻醉風暴2》將繼續以寫實的風格,探討醫療體系面對的種種問題。(圖/公視提供)

「對病患來說,我只是穿著綠衣、戴著口罩、搞不清楚長相的麻醉醫師,麻醉就像抽血打針,輕鬆平常;他們卻不知道,我們肩負的是他們一睡,不知能不能再醒過來的壓力……」

一位醫生同時負責3–5個手術、醫院為了預算用上過期急救藥品,有多少台灣人意識到,其實我們的醫療環境早已千瘡百孔?每一次躺上手術台,都可能永遠醒不來,而2015年台劇《麻醉風暴》,便以一場駭人醫療意外作為主軸──

一名老婦人在手術過程因為麻醉藥而引發「惡性高熱」體溫飆升,雖然麻醉醫師蕭政勳緊急投入急救成功率高達95%的急救藥品單挫林(Dantrolene),老婦人還是死在手術台上了。

所有人都認定是因為蕭政勳睡眠不足才引發意外,但事後蕭醫生私下調查發現,原來自己任職的醫院5年來都沒有採購過單挫林……

醫院裡的奪命危機絕不只這瓶單挫林,《麻醉風暴》第一季揭開的黑幕讓無數醫生感嘆「真的很寫實」,而即將於9月9日開播的第二季裡,導演蕭力修、洪伯豪又以一場假藥受害者引爆炸藥自殺的意外,帶領觀眾思考:我們習慣的便利生活,究竟有多少問題藏在裡面?

急診室崩潰日常:睡不飽就算了,還要天天看病患跟家屬吵架

看似高薪的醫療業,背後壓力絕對遠超乎外界想像。在訪談蕭力修、洪伯豪兩位導演時,蕭力修表示,目前台灣醫院造成死亡率相較其他國家來說是比較高的,一位醫師必須同時負責3–5個手術,為了醫院評鑑還得每天寫報告、就為了爭取多一點預算,每天都睡不飽。

急診室的「暴力」也是一大問題,《麻醉風暴2》一開場,主角熊森就因為醫院拒收父親、導致父親過世,而衝進急診室毆打醫護人員,怒吼「我一定要成為比你更強的醫生!」

病患攻擊醫護人員這類事件每隔一陣子就會登上新聞版面,但新聞沒報的還有更多,急診室每天都停不下來的怒吼、咆哮,更讓醫護人員心力交瘁。

蕭力修舉例,他曾見過一位老父親吊點滴時抱怨女兒長年不在家、都沒照顧他,說著說著氣得直接扯掉針頭、鮮血流滿地,逼得醫護人員不得不安撫他,清潔人員則是拿著拖把收拾環境,「他血滴到哪就擦到哪。」

待在一個每天都有人吵架、失控的工作環境,誰不會累?洪伯豪說,許多病患會在急診室宣洩對家屬的不滿,造成醫護人員普遍身心狀況緊繃、容易有情緒;他曾訪談過一位慈濟急診室醫師,問起醫療暴力這塊,醫師便無奈回答:「不一定有打人,但每天都有衝突。」

台灣的「方便」,是很多人犧牲自己的家庭跟健康去促成的

醫師不只要承受不合理的工作量、承擔病患的情緒,手術要是不小心出了意外,也只能摸摸鼻子認賠。

蕭力修表示,目前台灣醫師被告的話,訴訟費用還是得自己承擔;國外有所謂「第三方醫療險」,醫師必須交代手術可能的疏失,保險業者則會負責理賠,但這套制度台灣不可能通行,因為醫師不敢承認犯錯,台灣也不允許醫師犯錯,好像醫師永遠必須跟神一樣,人送到醫院都一定要救活。 (相關報導: 醫師晚上不看診、商家假日不開店,奧地利的「落後」為何造就最文明勞動環境? 更多文章

台灣人不只不允許醫師犯錯,不管大病小病也是要醫師馬上處理,診所假日休診就抗議「不方便」,但在國外並不是這樣的。蕭力修舉例,德國看個牙醫就得排隊兩個月,「確實很不方便,但我這幾年覺得台灣是太方便了,而那個方便是建立在很多人犧牲自己的家庭跟健康去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