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標準報》認為,歐洲經濟要想擺脫對中國的依賴,首先需要練好內功。德國《商報》則認為,相比依賴中國,德國企業越來越不敵中國競爭對手才是更為嚴重的問題。
杜塞爾多夫出版的德國《商報》以"德國經濟真正的中國問題"為題,刊發總編社論指出,德國聯邦政府正在醞釀新的對華戰略,其目標是降低對華經濟依賴性;但是德中經貿關係的最緊迫問題並非依賴性。
"當今的德國經濟有著另一個中國問題。今年冬天,尤其是德國的中小企業將面臨歷史性的現金流危機:新冠疫情危機期間,德國企業尚能將上漲的原材料、能源、化學和塑料成本轉嫁給消費者;而現在,據慕尼黑大學經濟學研究所ifo的調研報告,新一輪的價格上漲即將發生,近一半的企業正在計劃漲價,尤其是在特種化工、機械製造以及高耗能的建材生產領域。但是,客戶是否會再一次接受又一輪的價格上漲,則完全是未知數。這是因為,客戶如今有了更多的其他選擇:跨國貨櫃輪的運轉正在恢復正常,洲際運費正在下降,全球各大港口的擁堵問題已經緩解。"
中國工業正日益成為對手,德國經濟核心正在潰爛
"這個問題就和亞洲有關了,尤其和中國有關。歐洲的能源價格、原材料價格上漲,全面推高了歐洲的物價。與此同時,中國卻依然具有廉價生產之優勢:化工、機械、鋼鐵等產品的銷售價格,往往低到當今歐洲競爭對手無法承受之水平。盡管沒有較為全面的數字反映這一點,但是不同行業都傳出了相似的聲音。不論是中型企業還是大型跨國集團都在抱怨這一點。德國聯邦工業聯合會(BDI)近期也就此召開了會議。"
"德國政府認為中國是'體制對手',這可能是正確的。但重要的是,中國工業正日益成為德國的經濟對手。為此,北京已經為此付出了持續多年的努力。現在,由於俄羅斯將大量石油和天然氣低價賣給中國,中國產業界更是受益。普京和習近平幾天前在烏茲別克會晤,其時機再恰當不過了:這一切恰恰發生在許多德國企業擔心今年冬天壓根還能不能用電用氣之時。"
"幾年前就已悄然開啟的一個進程如今正在加速:德國經濟的核心正在潰爛。去工業化並非在幾個星期前才剛剛開始:早在2019年,德國工業生產就已經陷入了不景氣。過去幾十年織就的一張囊括了上游產品、供貨商、製造商的經濟大網,如今正在撕裂。"
"製造業公司先是壓縮產能,然後停運生產線,最後關閉整座工廠。這又讓其供貨商陷入困境,因為後者也不得不跟著停產。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企業則乘機填補產業鏈缺口,而且乘虛而入者越發頻繁地是中國企業。這導致了越來越多的德國產業對歐洲以外的國家產生了結構性依賴。"
歐洲究竟需要怎樣的經濟框架,才能讓企業和未來的對手進行競爭?
"如今,歐洲的化肥廠商幾乎無法不虧本生產,化工業也出現了類似跡象。下一個陷入困境的將是鋼鐵行業。去工業化就此蠶食整條產業鏈。受到影響的遠不止鋼鐵等單一行業的就業崗位;當然,僅鋼鐵行業的崗位流失問題,就已經足夠痛楚。" (相關報導: 拜登4度承諾美軍協防台灣!美國學者分析華府策略變化與「戰略模糊」存廢 | 更多文章 )
"德國聯邦政府正在醞釀的對華戰略,並不足以應對上述問題。我們所缺乏的是一份歐洲戰略:歐洲究竟需要怎樣的經濟框架,才能讓歐洲企業能夠和未來的對手進行競爭?而競爭對手,也並不僅僅來自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