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腸胃炎不能吃止瀉劑?運動飲料也不該喝?醫師一篇詳解正確知識,亂來小心愈病愈嚴重!

為什麼會得腸胃炎?腸胃炎症狀有哪些?什麼情況下需要緊急送醫?後續飲食又該注意些什麼?醫師圖文完整解說,所有人都該懂!(圖/pakutaso)

腸胃炎是一年四季都有可能發生的腸胃道感染疾病,無論孩童或成人,都可能會因為腸胃炎而產生各種不適的腸胃炎症狀。腸胃炎的發生率也非常高,即使是在公衛條件很好的台灣,也幾乎沒聽過哪個人一輩子都沒腸胃炎發作過。但麻煩的是,腸胃炎導致的腹痛、嘔吐、拉肚子,往往不是吃個胃藥、止吐藥或止瀉藥就會好,後續的照護和腸胃炎飲食調整也很重要。

特別是孩童的家長是最辛苦的,當自己家孩子得了腸胃炎,又吐又拉,又不知道該吃什麼的狀況下,很難不手忙腳亂。許多網路上的資訊往往過於片面甚至錯誤,如果真的照那些做法,可能治病不成,反而搞砸了身體。為了增進民眾對腸胃炎的認知,Medpartner團隊醫師彙集了各篇文獻,整理成這篇文章,希望跟大家說明關於腸胃炎是如何發生的?腸胃炎飲食要怎麼調整?以及最重要的,如何預防腸胃炎?

在正式開始之前,我們先列出幾點關於腸胃炎的重要觀念:

1. 腸胃炎的病原體可從被污染的食物及患者飛沫來傳染疾病

2. 腸胃炎患者要注意自己有沒有脫水的情形

3. 腸胃炎患者不必完全禁食禁水,需依照自己的狀況來調整飲食

4. 腹瀉症狀請不要任意服用止瀉藥物,在醫師評估後再使用

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這篇文章完整搞懂腸胃炎,用正確的知識保護自己及家人的健康喔!

腸胃炎是怎麼傳染的?從常見病原體談起

腸胃炎聽起來是個很單純的疾病,但實際上可能導致腸胃炎的病原體還真不少。依據病原體類型,可以分為細菌性及病毒性腸胃炎。以下是常見的病原體,大家可以快速看過就好,基本上到底是哪種細菌或病毒的感染,主要是醫師要幫你擔心的。

細菌性腸胃炎常見病原體

可引發細菌性腸胃炎的常見病菌有沙門氏菌 (salmonella)、腸炎弧菌 (vibrio parahaemolyticus)、金黃色葡萄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仙人掌桿菌 (bacillus cereus)、霍亂弧菌 (vibrio cholerae),有時候在孩童血便的時候,也要特別懷疑沙門氏菌 (salmonella)或志賀氏菌的感染,另外 O157:H7 型大腸桿菌也可能引發嚴重的症狀。

有些細菌性腸胃炎(如沙門氏菌及或霍亂弧菌)好發於炎炎夏天,在台灣島嶼型濕熱的環境下,病菌容易在食物上滋生,更增加了食物感染的風險。

病毒性腸胃炎常見病原體

病毒性腸胃炎可由輪狀病毒 (rotavirus)、諾羅病毒 (norovirus)、星狀病毒 (astrovirus)或腺病毒 (adenovirus)…等引起,而病毒盛行的時間也有所差別。比方說輪狀病毒容易在夏季轉秋及冬季時盛行,而諾羅病毒則是全年都有可能引發腸胃炎。

從上面的資訊,你就可以了解為什麼腸胃炎全年都有機會發生了吧,一年四季都不能掉以輕心呢。

(圖/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
(圖/Medpartner美的好朋友)

無論是細菌還是病毒,都可透過污染的食物、水源,以及患者的飛沫和嘔吐物或排泄物來感染人體,並伺機入侵我們的消化道。腸胃道的機能因此受到影響後,就無法進行正常的蠕動及消化功能,因此產生腸胃道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