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司法部副部長羅森斯坦於29日宣布請辭,而他任內最為人所知的事蹟,便是在2017年5月任命聯邦調查局前任局長穆勒為特別檢察官,對「通俄門」展開調查。經過歷時22個月的調查,聯邦司法部18日公布穆勒多達400頁的刪節版報告,內容指出川普團隊在2016年大選期間並未與俄羅斯共謀、勾結,隨著喧騰美國政壇逾2年的「通俄門」事件宣告落幕,任務完成的羅森斯坦也掛冠求去,將於5月11日正式卸任。
羅森斯坦(Rod Rosenstein)在辭職信中寫道,他在任內始終把美國放在第一位,致力於實現「讓美國偉大」的價值觀,並稱司法部一直仰賴證據而非黨派執法。雖然白宮並沒有立即發布聲明回應,但川普已於2月提名現任運輸部次長羅森(Jeffrey Rosen)繼任司法部副部長一職。

民主、共和兩黨都不挺的司法部二把手
Deputy Attorney General Rod Rosenstein has submitted his resignation letter to President Trump, effective May 11. Here's what you need to know about him pic.twitter.com/rdfOUtS8zF
— NowThis (@nowthisnews) 2019年4月29日
現年54歲的羅森斯坦在2017年4月宣誓就任司法部副部長,在此之前,羅森斯坦半生在檢察體系服務,是美國史上任期最久的檢察官,但一接下副部長職位就接二連三捲入「通俄門」(Russiagate)與「柯密門」的政治風暴,更讓兩黨勢力都對他頗有意見。儘管屢屢出現羅森斯坦要捲鋪蓋走人的傳聞,但他仍在危險平衡下「屹立不搖」至今,待得甚至比許多川普內閣成員還要久。
由於時任司法部長賽辛斯(Jeff Sessions)在聯邦參議院任命聽證會上隱瞞與俄羅斯駐美大使私會一事,遭踢爆後宣布迴避所有涉及「通俄門」的調查,使新科副部長羅森斯坦才上任就成為此案的實際負責人。

兩周後,時任聯邦調查局(FBI)局長柯密於5月9日遭無預警開除,外界一般認為原因出在柯密拒絕在「通俄門」調查工作中逢迎上意、「效忠」川普(James Comey),但白宮卻拿羅森斯坦奉命撰寫的一份備忘錄作為柯密不適任的證據,這份被用來借刀殺人的備忘錄,讓甫上任的羅森斯坦有苦難言,民主黨人對其也頗有微詞。

頂住壓力任命穆勒
隨著羅森斯坦在隔周、5月17日任命聯邦調查局(FBI)前任局長穆勒為特別檢察官,全權負責「通俄門」事件調查工作,又使他面臨共和黨領導層的龐大壓力。羅森斯坦當時表示:「我代理司法部長的職權決定,為了公眾的利益著想,我必須任命一位特別檢察官(special counsel)負責此事(調查工作)。我做此決定,並不是因為已發現有人犯下罪行,或是已有必要進行起訴,而是因為以目前的獨特情勢來看,公眾利益要求我必須委任特定人士負責調查工作,此人必須獨立於正規的指揮鏈(chain of command)之外。」

川普對此在聲明回應:「如同我已說過很多次,完整的調查將會確認我們已知情形,即我的團隊沒有和任何外國政府私通,我期盼盡快見到調查結果。」隔天卻又按耐不住怒火在推文開嗆,大罵「這是美國政治史上,最大規模的單一獵巫行動!」
2018年2月,13名俄羅斯人和3間公司遭穆勒起訴,指控他們發動資訊戰介入美國選舉,也是由羅森斯坦發布消息。羅森斯坦在記者會上表示:「這些人的目的是讓候選人和選舉制度失去大眾信任,我們絕不能讓他們得逞。」白宮與川普則批評羅森斯坦的說詞一派胡言,川普推文稱:「俄羅斯早在2014年就進行反美任務,比我宣布參選總統的時間還要早很多......選舉結果並不受影響,川普競選團隊沒做錯任何事—沒有勾結」。
外傳川普對賽辛斯自請迴避、「護主不力」的行為大發雷霆,雙方關係也降至冰點。隨著共和黨在2018年11月的期中選舉慘遭滑鐵盧,賽辛斯旋即被川普拔官,之後由司法部前部長巴爾(William Barr)回鍋。外界早有羅森斯坦將於3月卸任走人的傳聞,但直到通俄門調查完結,羅森斯坦都站在巴爾身後,協助將報告公之於世,甚至幫他回擊外界對巴爾偏私川普的質疑。

白宮發言人桑德思(Sarah Huckabee Sanders)在1月9日曾表示,羅森斯坦一直都計畫只當2年副部長,且想要協助新部長的交接工作,「我想總統和白宮沒有要逼他走的意思,我猜他只是想讓新部長能建立自己的團隊」。
Rod Rosenstein’s resignation letter, effective May 11. pic.twitter.com/jDuq5xmLn6
— Ryan J. Reilly (@ryanjreilly) 2019年4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