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五四運動百年之際,柏林自由大學歷史學家、漢學家余凱思(Klaus Mühlhahn)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表示,五四運動呼籲的民族自決、民主以及科學這三大理念中,只有民主在中國從未獲得過嘗試的機會。
德國之聲中文網:五四運動百年過去了,它留給後人的遺產是什麼?
余凱思:這當然是一個令人十分關注的問題。我想,五四運動給後人留下了一系列值得回憶的東西,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五四運動,它銘刻在中國人的集體記憶中。它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時至今日,許多人還從五四運動得到啟發:它是現代中國自我認同的一部份。這也是我首先要提及的一點。
德國之聲中文網:您提及現代中國的自我認同這一核心思想。此外,民主和科學以及反帝和反封建也是當時這場運動發出的重要呼聲。
余凱思:反帝和反封建是中國歷史記載中常常被強調的內容,在今天,它的內涵更為豐富,這也是我要提及的有關五四運動的第二要點即「民族主義」或者「愛國主義」。這當然是我作為外國學者對五四運動的詮釋。
五四運動是中國第一個由大學生發起、後來有商人等參與的街頭群眾運動,這裡,中國是一個民族國家。不可忘記的是,這個民族國家是1911年誕生的中華民國。當時,人們走上街頭維護中國不受外國帝國主義以及霸權主義的侵犯。因此我有理由說民族主義以及民族認同是五四運動的核心思想之一。這是其一。其二,我認為重要的就是您已提及的「民主」以及「科學」,當然,科學的含義可以討論。我認為,在五四運動的語境下,科學的含義是「啟蒙」,民主和啟蒙相得益彰。五四運動的第二個呼籲是建設一個民主以及啟蒙的民主國家,即這個國家是民主的,並按照科學以及啟蒙的原則進行決策。

德國之聲中文網:您認為五四運動最根本的核心思想是民族主義以及民主與啟蒙。那麼,這三點今天還剩下什麼?
余凱思:民族主義影響了整個20世紀,今天,它的影響力甚至超過當時。啟蒙或者說科學,中國也都引入並接受了,我們看到,中國正努力建設一個以科學為基礎的現代化社會。大學的科學體系,數字方法的使用,從那時一直延續到今天。但「民主」則是當時大學生提出的唯一未能兌現的願望,而且不僅是在當今,歷代中國政府中,沒有一個認為有必要研究一下民主問題。
在這三點中,我想,有兩點已基本得到實現,但第三點,即民主的夢想迄今為止還從未有過實現的機會。 (相關報導: 五四運動百年》絕口不提「德先生與賽先生」! 習近平竟稱五四核心精神為「愛國」 | 更多文章 )
德國之聲中文網:我們知道,五四運動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提供了部分的基礎條件。當時,實際上一直到50年代中期,中共有一個重要的承諾,即實現民主,建立一個民主制中國。如果看一眼今天的中共,我們的印象是,它脫離了當時的這一民主主張。您怎麼看?
余凱思:您說的對,我完全贊同。民主並不是一開始就「沒戲」、一開始就被排除的。在30、40乃至50年代,直到80年代以及今天,包括中國共產黨內部,一直有人以五四運動的精神為樣板,稱可以將民族、民族主義以及社會主義同民主相結合,也就是創造一個民主的社會主義。我認為,在某些歷史階段,這一趨勢在中共黨內甚至很有勢頭,但最終黨內的民主派還是失敗了,在社會主義體制內實施政治改革的議題也就此夭折,不再被人問津。因此不能說,中共從一開始就拒絕了民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