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振榮專文:改變未來,台灣不能等的三件事

施振榮認為,解決台灣困境最要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突破民主政治的盲點。政黨為了選票,所提出的政策會偏向某一族群以爭取認同及支持,造成極端化。(美聯社)

台灣沒有空轉的本錢,不進則退。尤其我身為跟著台灣經濟快速起飛而受惠的第一代科技業創業者,看到台灣目前的處境,心裡實在感到有說不出的急迫。

我認為,為了讓台灣開創更美好的未來,有三件事不能等。

首先,最要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突破民主政治的盲點。台灣目前發展所遇到的僵局,很多是與民主政治的盲點有關。民主政治造成的僵局,即使在美國也遇到同樣的情況。政黨為了選票,所提出的政策會偏向某一族群以爭取認同及支持,這是一種盲點,長此以往會造成極端主義。

實際上,民主政治的系統是對的,也是一個好的系統。但領導人如果為了執政,只以贏得短期選票來思考,民主政治的未來就無解。

翻轉思維,突破民主政治的盲點

身為領導人,為了國家社會的未來,就要翻轉思維,尋求突破,避免陷入民主政治的盲點。領導人做決策不能只以政黨或個人的利益為利益,而要以所有利害相關者的最大利益為利益,否則無解。

我常舉例,就像立法委員在國會殿堂,雖然要反映選區選民的意見或背後所代表的團體的利益,但在做決策或表決時,更重要的是要以國家社會未來整體發展的利益來做最終的決策。只有追求國家社會整體的最大利益,身處其中的個人或團體,也才會得到最大的利益。

但要突破民主政治盲點的關鍵,在於選民的民主素養要成熟,這需要時間來培養。

舉例來說,瑞士曾經分別舉辦過要給全體公民無條件的基本收入,或是減少工時這類的公投,結果卻都過不了,因為選民清楚知道這會影響國家的整體競爭力,因此選擇不予支持。如果在民主不成熟的國家,這樣的公投一定會過。

台灣要打破政治僵局,就要透過社會教育改變大家的觀念。這需要方法,也要時間,才能慢慢影響社會的多數人認同新的價值觀與新思維,也才有機會突破民主政治的盲點。

積極創造價值,讓年輕人有未來

至於不能等的第二件事情,就是要積極創造價值,排除會妨礙共創價值的思維。

例如保護主義不是共創價值的思維,一旦築起保護主義的高牆,不僅沒法創造價值,利益也會更不平衡;而且一旦要實施保護主義,政府勢必就得拿出資源來補貼被保護的產業項目,這將是個無底洞,在社會資源有限下,長期恐將難以為繼。又如面對兩岸問題,如果因為害怕競爭而採取鎖國政策,這也解決不了問題。

第三件不能等的事,就是要給年輕朋友未來的希望。

現在的年輕世代普遍對未來沒有希望,面對低薪、高房價、貧富差距等等問題,感到無力,似乎即使未來自己再怎麼努力也沒辦法改變現況。要化解這個問題,關鍵在於很多政府的政策要讓年輕人覺得未來有希望、有感。

要解決以上這三件台灣未來不能等的事,我認為是領導人的責任。為了台灣未來長遠的發展,需要長時間投入、改變思維,累積新的能力。特別是政府目前提出要讓台灣成為「亞洲矽谷」的定位,各級領導人就要提供舞台給年輕朋友,如此才能讓年輕朋友在歷練中學習成長,也才能一代比一代強。

年輕世代要有打破僵局的志氣

以前台灣的社會,主力在中產階級,雖然經濟上僅稱得上小康,但大家日子也都過得去,對未來還是有所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