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美國時間11月15日),美國總統拜登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視頻會談,相比於台灣問題,雙方領導人似乎在經貿領域交鋒不多。美國官員此前已明確,這次會議不會有具體的相關成果。不過根據中國新華社的報道,北京同意為美國工商界人士來華實施升級版的「快捷通道」, 這可能是在經貿領域的唯一成果。
不過,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會晤中稱,美國應該停止濫用和泛化國家安全概念打壓中國企業,應該重視國內宏觀政策外溢效應,採取負責任的宏觀經濟政策;中美有必要保持在宏觀經濟政策層面上的溝通,支持世界經濟復蘇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
「在商言商,不要把中美經貿問題政治化。」習近平稱。
拜登則表示,其政府需要保護美國工人和產業免受中國不公平貿易和經濟行為的影響。

對於此次會晤,澳盛銀行在研報中分析,現階段對中美兩國而言,都不希望有不必要的外部風險。兩國元首會晤為後續的貿易談判鋪平了道路。下面的談判中,美國可能會軟化對中國的貿易措施。
進一步開展貿易談判的信號越來越多。10月,美國貿易代表戴琪發表講話,除了一貫對中國貿易政策表達批評,也表示將放棄川普的第二階段協議(尚未簽署生效)。該協議尋求中國對其國有經濟部分進行更深入的改革,她說這不太可能成功。
上述講話後,美中貿易理事會主席艾倫(Craig Allen)向BBC表示,戴琪的講話似乎是「對兩國重啟談判的邀約」。
上周,戴琪進一步表示,雙邊就中國遵守第一階段貿易協議情況的磋商正取得進展,但她拒絶在討論繼續期間預測結果。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第一階段協議到期在即,根據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鮑恩(Chad Bown)估計,迄今中國只完成了購買目標的62%。
印證預測
這些進展大致印證了不少專家的預測。
「在美國,與中國打貿易戰在政治上很受歡迎,因此川普的打法也是政治性的。」香港科技大學經濟系首席教授朴之水(Albert Park)此前向BBC中文表示,因此拜登也沒什麼政治動機,去弱化現有對華立場。
從數據來看,美國與中國的貿易逆差在貿易戰之初一度稍有降低,但整體貿易逆差卻在2016到2019年間上升了22.8%,疫情開始後,與中國的逆差大幅躍升。
背後的原因是,中國失去的跨國公司訂單並沒有回到美國,這些訂單只是落到了其它國家的口袋裏;疫情肆虐下,大量東南亞訂單又不得不回到疫情控制較好的中國。
因此在具體執行過程中,朴之水認為,拜登可能會聽從專家建議,意識到許多關稅對美國生產者和消費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因此會把關稅對凖那些有確切證據表明存在不公平貿易的領域。而不是一刀切地徵收,這樣不但效率低下,而且自我傷害。
目前來看,拜登在繼續收緊對華為和中國電信運營商的限制的同時,已採取措施給其它中國企業規避關稅的空間——戴琪此前宣佈,重啟一項「有針對性」的程序,批准免除針對某些中國進口產品的懲罰性關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美國企業面臨的壓力,未來可能還會啟動更多這樣的舉措。 (相關報導: 北京企圖淡化彭帥指控,反倒激起網壇怒火 WTA開嗆:不交代清楚她怎麼了,我們就退出中國市場! | 更多文章 )
對於美國企業而言,這還遠遠不夠。上周五,在中美領導人峰會前夕,包括美國進出口商協會、美國商會和半導體工業協會在內的24個美國商會,聯名致信戴琪和財政部長耶倫,敦促白宮降低對(進口)中國商品的關稅並擴大進口關稅豁免範圍,以恢復美國企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