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中正機場3期航站工程3次流標,投標廠商掛零,引發外界矚目與不少討論,台北市長柯文哲批評「就是沒有財政紀律嘛」。不過,問題不僅於此,航站工程其實暴露不少「這個國家」的問題。
3次流標投標廠商掛零
桃機第三航站計劃在2017年5月就開工,按照進度是要在2020年底完工、2021年初試營運。這次出問題難以發包出去的是航站主體建築工程,也就是說,這個工程如果不能完工,其它跑道、停機坪都作好,意義也不大,因為旅客無法使用。
依照官方數據,機場一、二期航站的設計服務旅客量是1年3700萬人次,桃機旅客量在2016年首次突破4000萬人次,去年成長到4600多萬人次,明顯容量已不夠,而且依成長趨勢而言,只會越來越擁擠。距離上次啟動擴建二航站的1991年,已經長達28年,三期航站計劃是有推動的必要與儘快完工的急迫性。
不過,連續3次流標,而且連來投標的廠商都沒有,顯然是有些問題存在。桃機把問題歸因於三期航站的特殊設計,增加成本、拉高施工風險、廠商不願冒此風險。為此桃機有意修改設計,希望讓發包順利完成。
官僚單位的謊謬─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
整個事情,其實透露的是一種官僚單位行事的荒謬─當年找來全球頂尖設計團隊比圖、評選,期待的當然就是打造一個讓世人印象深刻的國門、能讓大家眼睛一亮的設計。因此選出由英國設計團隊打造出號稱造型「驚豔又絢麗」的設計,在出境大廳天花板上懸吊13萬朵花瓣造型的鋁管,設計中特別融入台灣傳統屋頂瓦片、壯麗山脈稜線、海洋波浪及雲海等意象,不只造型壯觀美麗,更有減少噪音、減少照明用電的功能,有「雲頂天花板」之稱。
蓋房子、作工程的人都知道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特殊設計、造型或更高的安全要求,一定都會提高成本、增加施工難度─但政府多不願為此多花錢。
這個其實看看30年前設計的台北捷運淡水線最清楚─淡水線的高架與地面車站的設計,是有特色、充滿中式傳統風味的設計,例如捷運劍潭站,以中國式、龍舟造型、懸吊式的設計,結果當然是難施工又貴,一個劍潭站的造價在日本可蓋十個車站;台北捷運的地下車站也都要採中庭挑空設計,確實是漂亮、寬廣、舒服多了,但造價當然就高了。
削足適履,更改設計特色
對三期航站的規劃,既然當初找來頂尖設計團隊、也接受其設計,代表的是要讓三期航廈有特殊風格、甚至成為全球著名、可傳世的公共建物,那就該了解廠商的風險係數、提高預算;如果是不願多花錢,早早就想清楚、不要採用那些花俏特殊的設計─桃機選了可成為全球「標竿機場」的設計,卻不願多花錢;最後則要回頭把最有特色的設計改變甚至取消:這算不算現代版的削足適履?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當年台北捷運車站設計的「1.0版本」,其實是以「簡單實用」為設計原則,甚至有一個「標準車站」設計用在各車站,這種作法從施工到維護都是省錢、省事。但當推翻這種實用為主的設計,轉而追求特殊、風格化的設計時,多花錢就免不了。 (相關報導: 朱立倫發豪語:若我當總統,台灣國際觀光客翻倍達2000萬 | 更多文章 )
台灣幾十年來的工程招標,大都以最低價決標,隱含的訊息就是政府單位、主管官員能為納稅人人省錢是好事;官員為國庫省錢當然是好事,但問題是,如果都以犧牲品質為代價,長期下來,既讓公共建物充斥著外觀醜陋、毫無特色、品質又低劣者,甚至造成營造業界的「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