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世代:窮忙》富裕國家的窮人,比貧窮國家的窮人更難過

紐約不是充滿機會嗎?他們住得起紐約,不就已經比全世界多數人都來得有優勢了嗎?(圖/Rodrigo Butta@Flickr)

富裕國家的窮人比貧窮國家的窮人更難過,因為,他們看得見自己有多窮。(文章來自端傳媒

地鐵站口那些破敗無助的無家者臉孔,公共住宅裏為孩子學費發愁的母親,鷹架上領不到最低時薪的墨西哥男人。妳以為這座城市充滿機會,是的,它是充滿機會,但只有其中一些機會能幫妳租個房子、繳清帳單,而那種機會不屬於孑然一身走進來的底層人群。

記得在2013年,我赴美進修之前,去找大學時的美國籍導師閒聊了一晚。我即將走進他生活過的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和紐約市,聊到紐約,老師沉重地提起那裏有太多令人絕望的貧窮,有太多人活在一無所有的困頓之中。

「紐約不是充滿機會嗎?他們住得起紐約,不就已經比全世界多數人都來得有優勢了嗎?」我不解地問。

「去了妳就知道了。」

我確實知道了。

地鐵站口那些破敗無助的無家者臉孔,公共住宅裏為孩子學費發愁的母親,鷹架上領不到最低時薪的墨西哥男人。妳以為這座城市充滿機會,是的,它是充滿機會,但只有其中一些機會能幫妳租個房子、繳清帳單,而那種機會不屬於孑然一身走進來的底層人群。歡迎來到外界看不見的美國。這是世界第一強國對待它最脆弱的人民的方式。

貧窮長在看不見的「美國夢」背面

作為最大的移民國家,「美國夢」(American Dream)一直是各地移民投奔這塊夢土的理由:自由、平等、各憑本事。美國夢深植於美國的立國精神中,它榮耀個人主義,應許階級流動。如同《推銷員之死》中Willy Loman那段名言:「那男人知道自己要什麼,便走出去並得到它。走進叢林,然後出來,才21歲,他就是有錢人了!」在美國夢信仰裏,英雄不怕出身低,擺脫歐洲舊世界的規則,只要冒險、進取,就能贏得成功。然而如今,不僅階級流動僵化,個人主義價值觀更使人們傾向怪罪窮人自己不努力。

貧窮真的是因為懶惰、犯錯、努力不夠嗎?或是毫無選擇餘地的階級複製?又或者,是結構性的制度剝奪,導致窮人無法翻身?

中文版甫上市的《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The Working Poor: Invisible in America)讓我們看見美國夢的黑暗面。作者謝普勒深入地訪談投入勞動市場的窮人們,他並不輕率歸因,而是全面地呈現與分析個案的處境,亦擴及每個故事中的不同角色,相當嚴守報導倫理。從謝普勒的文字中,我們看見上面那三種因素的交會:從報稅(多麽殘酷的字眼)起頭,窮人為了拿到退稅以支付帳單,時常遭到不肖業者詐騙;也有人曾毫無頭緒地被國稅局追稅,怕得從此寧可花大錢找會計代辦。來到社福制度,可以發現國家制度本身對窮人如何不友善——例如書中一名個案:「克里斯蒂完成培訓課程後,每小時的工資多了十美元,而她的食物券配額則每個月少了十美元。」 (相關報導: 這些模特兒從沒看過雜誌,一開始都不會擺姿勢...結果他們拍出史上最多人分享的照片 更多文章

來到個案,少數族裔、失能家庭、低學歷移民和無證居留的打工仔等等,個案們的處境開始層層疊疊地揭示所有導向貧窮的狀況加乘。如果妳自幼生活在單親、貧困、家暴、性侵的環境裏,以致身心狀況不良甚至殘缺失衡,無法專注學業而教育程度低,懵懵懂懂地在少年時又當了媽媽,肩上扛的債務不知為何還會自動累加,那就算妳兼好幾份差賺錢,也擺脫不了貧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