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志專欄:美國夢的危機與川普的崛起

川普真的可能成為美國這一代孩子們的代言人嗎?(美聯社)

從1999到2013年,美國中年白人男性的死亡率是增加的,死因主要是自殺、藥物中毒和酒精導致的肝病。這群白人曾經如此相信美國夢,但這個夢已經徹底破碎了。

一、

1931年,一個叫做James Truslow Adams歷史學者發表了一本書將做「美國史詩」The Epic of America,在最後一章他創造了一個概念叫做「美國夢」,意思是在這種社會秩序中,每個人都可以依據他們的內在能力達致他們應有的地位,不論他們出生的環境或位置。

一直以來,美國夢的核心是機會平等,而非實質平等;比起歐洲,美國人比較不相信所得重分配的政策。他們相信只要你努力,就可以出人頭地。

但這個美國夢已經徹底破碎了。

「在1950 年代,我的家鄉俄亥俄州柯林頓港(Port Clinton)彷彿是美國夢的體現,不論出身背景為何,所有孩子都有合理機會發展。」「然而半個世紀之後,柯林頓港的生活有如美國人的惡夢,生命的軌跡將小鎮一分為二,社區裡弱勢家庭的小孩根本難以想像那些天之驕子的未來。」

這是哈佛大學政治學者羅勃普特南(Robert Putnam)在最近一本新書「階級世代:窮小孩與富小孩的機會不平等」(原書名 “Our Kids: The American Dream in Crisis”)的開場。

普特南出生於1941年,見證了戰後二十年後美國迅速繁榮又能維持相對平等的年代。而這本書講的不僅是柯林頓港的故事,也是整個美國的故事。

柯林頓港這個小鎮在1950年代是整個美國的縮影:經濟與教育迅速擴張、所得相對平等、社區與學校的階級隔離不大、階級不是通婚與社交的阻礙、市民參與與社會凝聚力也很高,中下階層小孩在社會經濟階梯上往上爬的機率源源不斷。在這裡,雖然確實有人有錢有人沒錢,但兩個家庭的小孩可以一起做朋友,且後者有機會往上爬──普特南的高中同學們大部分都比父母的學歷更好、社經地位更高。

意思是,從社會流動的意義來說,美國夢並不虛幻。

然而,「社會流動率似乎在這幾年不斷滑落,讓美國夢破碎。」「柯林頓港半個世紀以來的故事,正如美國過去幾十年的歷史,不僅僅是一部工人階級崩潰的歷史,也見證一個嶄新上層階級的誕生。」

Our Kids,台灣繁體版譯為《階級世代》。
Our Kids,台灣繁體版譯為《階級世代》。

從1970年代開始,美國的社會不平等趨勢開始擴大,先是中產階級向下滑落到底層,然後是所得頂端的人不斷拉大與其他人的距離。不平等快速增長的原因,學者有不同解釋,包括全球化、去工業化(如柯林頓鎮上的大工廠到七零年代砍了一半員工,1993 年終於關門)、科技改變、政治與政策(如對工會的打壓、對富人減稅)等。有些是難以抗拒的結構趨勢,有些是政治鬥爭的結果。 (相關報導: 美國總統大選》川普選情告急?最新民調:希拉蕊大贏12% 更多文章

如今的柯林頓港,有錢人住的區域和其他人明顯不同,他們的生活境遇、下一代的成長機會,也和中下階層截然不同;從1999年到2013年,生活在貧窮線的小孩從10%上升到40%。對這裡和全美其他的藍領工人社區來說,工資是停滯或下降的,過度用藥的人數增加,犯罪率增加,離婚率增加,單親家庭不斷增加。尤其,越來越少人會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社會經濟地位與自己不同的人;美國社會沿著階級界線而分隔的情況十分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