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白先勇《國葬》不宜編入教科書

作者認為,白先勇《國葬》缺乏懺悔意識,是這篇小說最大的敗筆。作者也進一步說明了其不宜列入教科書的三大理由。圖為白先勇。(資料照,甘岱民攝)

白先勇《國葬》收入在《台北人》,且編入高中教科書。小說中藉著一級上將李浩然之葬禮,抒發了壯志未酬的感嘆。文中的主人公應該就是作者的父親白崇禧,寫李浩然就是寫白崇禧。

關於白先勇《國葬》優點的文章已是車載斗量,但編入教科書並不合適,理由如下:

小說中李浩然是一級上將,國葬也以合乎他的身份方式進行,靈堂中除了總統的輓聯外,這兩副最顯眼:

廊廟足千秋決勝運籌徒恨黃巾猶

 漢賊不兩立孤忠大義豈容青史盡成灰

              章健敬輓 

關河百戰長留不朽勳名遽吹五丈秋風舉世同悲真俊傑

 邦國兩分忍見無窮災禍聞道霸陵夜獵何人願起故將軍

                    葉輝敬輓     

這是李將軍最得意的三員大將中的兩位所寫。第一副「豈容青史盡成灰」寫李將軍的功勞,不容被歷史抹滅。國府遷台,桂系全盤瓦解,在政治上也幾乎消失,是寫這些人的不平。

第二副「聞道霸陵夜獵何人願起故將軍」,用的是漢朝李廣的典故,李廣一度被解職,晚上打獵,遭到酒醉後的霸陵尉呵斥的故事。現實中白崇禧來台後投閒置散,在70餘高齡曾到花蓮打野豬,還因此受了傷。東山再起是不可能了,只是一個願望而已。

「遽吹五丈秋風舉世同悲真俊傑」用的是諸葛亮的典故,諸葛亮死於五丈原,作者將李浩然比作諸葛亮,可以說相當誇張,白崇禧在北伐抗戰屢有戰功,人稱「小諸葛」,但距離諸葛亮還差一大截。諸葛亮是丞相,即使不當丞相也是實際的執政者,白崇禧合乎這個身份嗎?在國府的權力結構中,當然有一定實力,但不可能像諸葛亮那樣身存身亡連繫著蜀國的命運。

況且諸葛亮「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死於軍,死於五丈原,這不是說人人須學諸葛亮;但將白崇禧之病終比作諸葛亮之勞悴而死,這個比擬也太奇怪。

二二八事件後,國防部部長白崇禧抵達臺灣宣慰(善後)。(維基百科)
二二八事件後,國防部部長白崇禧抵達臺灣宣慰(善後)。(維基百科)

「國葬」是對國家有重大貢獻者的葬禮,白崇禧的貢獻無庸置疑,但抬高到執政者的高度就很不合適,這是我反對《國葬》編入教科書的第一個理由。

《國葬》一文充滿了國族的政治符碼,對國家有重大貢獻者,應受到最高的敬禮與記憶,但這裡的敬禮是廣大民眾的內在心聲?還是只存在於少數人心中或者作者主觀的想像?反對編入教科書的第二個理由:不接地氣。

陳誠副總統1965年逝世,早白崇禧一年,據稱有四十萬眾恭送靈柩,沿途農民設案路祭的不計其數,當然這中間有官方的動員,但民眾卻不是官方找來的,民眾在土地改革中得到好處借此表示感念,這說明一個道理,不管陳誠在歷史上的評價如何,他已和這塊土地有了深刻的連結,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接地氣,同樣的,不管兩蔣的評價如何,他們盛大的出殯,亦作如是觀。

白先勇在《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一書中提到,出席白崇禧喪禮的黨政軍人士有千人,沒有提到的是,是否送殯的民眾不絕於途?答案恐怕是否定的。白先勇只提到路上有許多軍人向靈車行禮。如果喪禮地點是廣西桂林,即使不必有國葬的規格,想必也會有成千上萬的民眾執拂送殯。 (相關報導: 申曉雲專文:白先勇筆下落寞而不減自尊的軍人範─白崇禧 更多文章

這是在台灣,一個失去戰場,失去權力的將軍,只有國葬的形式,不會有國葬實質;不接地氣的國葬,只對和他一起走過那一段光榮與恥辱歷史的人有意義,其他人則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