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年輕人的工作思維和我們五、六年級生已大不同,來上我的行銷課程的學員,大約近三成是自己當老闆,因為資源少,所以大家選擇的項目通常都是進入門檻較低的領域,像是開咖啡廳、開網路店面、個人工作室等。通常這些門檻低的行業,競爭性相對也比較大,當你問他們對於創業失敗的機率高達九成以上是否感到害怕,他們的回應幾乎都是:「當然會,但不想受雇於別人,想給自己一個機會闖闖看」。
根據《2020年中小企業白皮書》資料顯示,去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數約150萬家,占全體企業97%,較2018年增加1.7%;中小企業就業人數達905萬人,占全國就業人數78%,較2018年增加1%。兩者皆創下近年來最高紀錄,顯示中小企業為穩定經濟及創造就業的重要基石。值得注意的是,新設中小企業(成立未滿一年)銷售額為2,076億元,較2018年增加15.8%。同時,中小企業平均月收入略增,其中以專業科學及技術服務業的平均月收入增加最多。
身邊有太多朋友曾經自行創業,幾乎都是失敗收場,能夠存活下來的,大多是因為團隊營運能力夠強,並即時取得額外的銀彈支援。否則,要熬過最痛苦的創業前兩年試煉期,非常不容易。
在探討「創業」到底是不是一條康莊大道前,我想先聊一下最近很受到矚目的美國新創公司Peloton的創始人John Foley。
John出身於普通工薪家庭,求學時期他靠著半工半讀完成學業,第一份工作在網路公司當工程師,這份工作幫助他進入哈佛商學院進一步學習。很不巧2001年畢業後美國金融危機尚未結束,這時老東家citysearch.com和另一家公司合併,於是他選擇加入這家合併新公司。期間John曾轉換過幾家公司,後來加入Barnes & Noble書店,當時他們主要競爭對手是Amazon,新公司推出的電子書閱讀器NooK不敵Amazon Kindle的優勢,很快就敗陣下來。
當時已經40歲的John經常利用時間閱讀商業書籍,每天都在關注新創公司的新聞,Nook的失敗經驗啟發他應該跨出創業第一步。John和老婆都喜歡健身,卻經常預約不到搶手的課程,他開始思考如何將電子書的商業模式套用在健身領域,讓許多預約不到搶手課程的人也能順利上課。這時他有了創業想法,透過硬體和軟體結合,讓用戶可以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在家體驗健身的樂趣。
現實情況是John並不了解健身行業,也不太懂網際網路軟體技術的開發,更重要的是他已經40多歲了,沒有足夠的資金,看起來「創業」不是人生階段「正確」的選擇。
我們都知道,想創業的人都會設法告訴自己,市場夠大而且會越來越大,所以2012年他決定離職自行創業。很幸運地John賭對了,而且朋友和前同事都願意放棄工作和他一起創業,創業資金也是和朋友一起籌資,後來更獲得其他投資人加入,他們才能度過最艱難的創業前三年。 (相關報導: 你要能日以繼夜的工作!揭馬斯克成為世界首富的11個方法,不是人人都能做到 | 更多文章 )
John中年創業並不是順風順水,相反地,公司成立時幾乎大家都在做社交網絡和app開發,他卻選擇軟體(線上直播)配合硬體(健身腳踏車)、加上媒體內容作區隔。執行力超強的創始團隊透過專業分工策略聯盟方式,擘劃出屬於Peloton的公司願景,並吸引100位個人投資人支持。天助自助者,2020年新冠疫情反而讓Peloton意外享受到「在家健身的紅利」,全年營收將接近18億美金,讓Peloton成為美國股市超級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