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最賺錢產業」是甚麼?30歲才轉行,他靠這招零經驗拚上副總裁

即使是30歲才轉職,他也能爬上這個台灣最賺錢的產業,成為副總裁。(示意圖非本人/取自Unsplash)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最精彩的轉職.轉型篇。

本則故事主角小俊(化名),是一位四十歲的中年男子,目前為金融新創顧問公司副總裁(Vice President, VP)。他是我入行時的第一批客人。他的人生轉捩點出現在三十歲那年,而且是用汗水與淚水澆灌出來的。

我們先來看看小俊的職涯階梯:

第1階段【臺灣】 醫院的感染症與癌症研究助理

第2階段【美國】 藥廠的慢性病基因試驗研究員

第3階段【臺灣】 證券公司的儲備主管

第4階段【香港】 證券公司的醫療保健產品分析師

第5階段【臺灣】 金融新創顧問公司的副總裁(現職)

看似跳躍的職涯,其實潛藏著勝出的關鍵。

通往美國的求學與就業之路

小俊從小就對科學感興趣。高中時曾代表學校參加數學暨自然學科能力競賽,拿到全國第五名。他認為「生物學研究」可以改變世界,所以將大學目標設定在相關科系,以選校不選系的策略進入臺大植物病蟲害系。

大學期間,每天接觸有挑戰性的實驗,而且當時還是用肉眼校對資料。小俊回憶起那段時光說道:

「或許是待在實驗室的時間久了,覺得臺灣做實驗的方法很沒效率。在其他國家,機器人只要15分鐘就把我1年份的事情完成了。既然這樣,如果我未來要在這個領域發展,必須學會用電腦快速分析的方法。那麼,出國進修勢必是必經的職涯歷程。」

小俊分析國際市場需求後理解到,既然自己的職涯規畫必須跟上國際腳步,那麼出國進修勢在必行,取得全世界都認可的學歷才能讓未來職涯保有最大的彈性。

接著他開始思考,如何才能進入美國的研究所。畢業並服役後,他鎖定醫院的研究室,最後進到臺大醫院擔任感染症與癌症研究助理,透過參與生物學研究論文的經歷為自己加分,再以此為跳板,進入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簡稱賓大)研究所就讀。

進到賓大研究所後,他又馬不停蹄地思索任用機率最大的職涯路徑。考量自己的科系背景與研究經驗後,決定從耕耘已久的生物學領域下手。研究所畢業後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世界級藥廠負責研究慢性病與糖尿病基因。

受限工作簽證,返臺尋找初衷

然而,海外工作相關法規不停更變,藥廠的工作簽證無法及時更新。

等待簽證的同時,小俊的生物學研究成果得到美國某前五大大學的教授關注,並獲邀擔任研究助理一職,附帶工作簽證與優渥待遇。這樣的機運羨煞了同期在找工作的外國人,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小俊拒絕這個機會,選擇回臺灣發展,讓周遭朋友與臺灣親友百思不解。

他認為,雖然拿到一張留在美國繼續工作的門票,但畢竟這是一份學術工作,對他而言,在醫藥大廠或私人機構工作才是前往美國留學的目的,於是毅然決然回到臺灣發展。

30歲的背水一戰──每個決定都要重新認識市場

美國的路沒有了,回臺灣能怎麼發展呢?

他與醫藥界、獵頭界人士諮詢後,得知臺灣藥廠相關工作的發展性低,無法運用他的所學與知識讓薪資成長。 (相關報導: 「40歲還有公司要收我嗎?」中年轉職好焦慮…專家建議抓住這2管道,不怕年輕人跟你搶工作 更多文章

他花了三個月仔細研究臺灣的「賺錢產業」,發現最有機會的是金融業與電子業。此時的他已年屆三十,金融與電子更是未曾接觸過的專業領域,進入門檻是一大疑問,更何況根本不會有公司要請一個三十歲的新鮮人,從頭開始教起。